张元素对于中医有两大贡献。

    一是,脏腑辨证说。

    即从脏腑的寒热虚实病机来实施辨证论治的学说,主张先从辨脏腑的虚实、寒热着手。

    如对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脏的正常功能,继而列述肝脉在各种不同病机情况下的变化,再行拟订标准的药物和处方,其它脏腑辩证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相较前人的论述,更为深刻,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至清代,脏腑辨证理论臻于完善,现已成为中医临床辨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学们看着中医诊断学课本,突然有种历史的厚重感。

    李介宾讲到这里,然后就示意可以了,脏腑辨证一讲完,后面就剩下点次要内容,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已经快期末了,大家也要开始复习了。

    同学们陆陆续续的收拾东西下课,李介宾也收拾好书包,然后跟着大树他们一起去餐厅吃饭。

    路上,大树问李介宾说,“宾哥,不是说两大贡献吗?除了脏腑辨证,还有什么?”

    李介宾笑了笑。

    其实张元素还有第二大贡献,不过这个给他们说还是太早了。

    二是,遣药制方论。这个就属于中药学跟方剂学的范畴了,现代教学把这些都给分开了,也就只能等下学期再深入讲解了。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药物分为了四气五味,这个分法一开始是按照药物本身味道来分的。

    前面咱们讲过,最早的中医雏形其实就是厨子。

    辛可发散,甘能补能缓,酸能收敛,苦能清泄,咸能软坚散结。

    但是真正运用到临床当中,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中医学上,把寒、热、温、凉、平定义为药物的气,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药物的味,气与味,再合以升降浮沉,则完善了全部的药性理论,这也是药效作用的根本所在,而张元素的贡献就是系统提出了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这二个理论。

    “唐宋之前,首重医术,你们还没看过学过《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经方用药,方证合一,药证合一,很多时候是重功效而没有怎么在乎药性的。”

    “你之前说过,明代李时珍夸赞张元素啥来着?”薛静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