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郭允厚提出来的给百姓们加码,让百姓们迁移到海外去应该是个好办法。

    然而实际上,这很容易就会早被强制迁移的百姓还有早期好处比较少的百姓心里不舒服。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古便是如此。

    再说了,地盘有远有近,土地有好有坏,怎么分?怎么忽悠着百姓们迁移过去?

    再者说了,就算是解决了百姓们愿意迁移的问题,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没解决呢。

    大明的百姓大量外迁之后,本土的人口是不是够用?

    工业革命这种东西,不是说把蒸汽机给造出来就完事儿了,也不是把什么纺纱机一类的玩意给造出来就代表着工业革命了。

    先进的技术从来都不是革命的最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口问题。

    所谓的革命,最本质的原因这些先进技术出现后会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让原本依赖某些手工业为生的普通人失去了维生的条件之后才产生的变革。

    但是大明自己的百姓都不够用,现在就开始扯什么工业革命,是不是有点儿扯蛋了?

    更何况,除了这些先进技术的出现之外,另一个支撑工业革命的条件就是人才。

    别管是二十一世纪还是什么时候,最贵的永远都是人才大明人也不傻,榜下捉婿了解一下?

    现在的大明要说人才,肯定有,但是基本上已经被崇祯皇帝给网罗一空了。

    从墨家被网罗进皇家学院到百家学说都开始重新活跃在朝堂之上,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人才。

    但是再往下呢?

    除去举人秀才和童生之外,剩下的百姓有多少是识字的?

    毫不客气的说,大量的百姓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更别写会写自己名字这么高大上的事情了。

    然后,指望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工业革命?

    醒醒吧,崇祯皇帝哪怕是忙活到了崇祯十三年,也不过是刚刚打下了工业革命的地基,真想实现,估计起码得崇祯二十年以后,甚至于更往后的时间才有希望。

    综合这些个条件来判断,崇祯皇帝必须考虑的就是怎么保证大明本土跟其他要迁移过去的人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