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国内文学界其他人怎么看,在大部分国人的眼中,李立文在华国作家中属于独一档的存在。

    然而,也正是如此,让他成为了不少人的“眼中钉”。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文学创作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李立文的迅速崛起无疑触动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经。

    我们写文章写了这么多年,到头来,怎么让你一个毛头小子,跑到我们头上了?

    凭什么?

    就凭你全球畅销书销量破两亿?

    还是说凭你21岁茅盾文学奖,22岁诺贝尔文学奖?

    那不行。

    出来混,是要讲背景的,是要讲势力的。

    在那帮“老学究”,“文阀”,“学阀”的眼中,李立文不过是个运气好的毛头小子。

    运气好写了几部不错的作品。

    运气好这几部作品还都挺受市场的欢迎。

    可是,纵观李立文的所有作品中,真正以华国为背景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有且仅有一部《活着》。

    所以,这也是李立文在华国文学界饱受争议的一点。

    只不过没想到李立文的发展实在是太快,还没等这帮人怎么‘发挥’,李立文就已经站到他们摸不到的高度。

    细数这些年,仅有原南方派系的代表人物王双曾试图与他一较高下,但那场短暂的较量最终却以王双的病退而黯然收场。

    这一结果无疑加剧了那些“老同志”对李立文的不满情绪。

    认为他目无长辈,在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

    因此在国内的文学界中,不少人都在密切关注着李立文的一举一动,在等着李立文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