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废去建文年号,称为洪武三十五年,表明今上的皇位继承于太祖,而非建文帝。

    这样一来,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建文元年、建文二年、建文三年是否改为洪武纪年呢?

    今上的本意,只是改今年这一年。

    为了避免引起今上的不快,一些大臣开始在奏对时把建文元年称为洪武三十二年,建文二年称为洪武三十三年,建文三年称为洪武三十四年。

    后来,其他大臣纷纷效仿,渐渐成了朝中一种通行的做法,今上没有反对,算作了默许了。

    这样一来,建文年号,在朝廷当下的各种文书中彻底消失了。

    关于年号的这些事,妙锦从没细想过,现在听朱有炖说完,似乎有那么飘飘渺渺的一点儿开悟,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听课时渐入状态的感觉。

    朱有炖接下来讲解,先帝在位期间的决策流程。

    上朝时,群臣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先帝决策,形成旨意。

    随后,负责此事的部门,把先帝的圣旨下发执行。

    这就好比书店的经营,一些大事,妙锦拍板后,交给朱有炖去办,朱有炖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再分别交给熊宁杉或者书店夏掌柜去办。

    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下执行。

    对于书店的运转,妙锦自然上心。

    “有没有可能记录出错呢?”妙锦问,“如果有人故意欺瞒,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先帝设立六科给事中,分别是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正好与六部对应。

    一项政务,涉及到六部中的哪个部门,便由这个部门对应的给事中,负责记录在案。

    这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和两名给事中同时执笔,形成三份记录,相互对照,防止出错或者蓄意欺瞒。

    “那书店是否也可以设置给事中这样的职位,进行监督?”妙锦问道。

    “这样互相牵制的机制,可以适当变化后,用到书店的日常管理中”,朱有炖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