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云峰作为草山的主峰,占地广大,南面一条盘山大道,可通汽车,直通草山风景区的正门。
峰北则要险峻的多,有条小径蜿蜒向下,识得此路的便只有山上道士。
这小径下到尽头,乃是一个山坳,山坳里有个占地三五亩的水潭,水潭呈葫芦形,以形为名,叫做葫芦潭。
葫芦潭潭水清碧,倒也有些灵异:天降大雨,江南都成泽国,潭水也不涨一分;又或年逢大旱,多少长河大湖都水落石出,潭水也不减一分。
因此附近村民故老相传,说着葫芦潭下镇有一口宝葫芦,能吞吐天下之水。
传说真假谁都难以验证,但因为这口葫芦潭,这山坳的植株都长得格外繁盛苍翠,几面山峰上披下的薜荔藤萝仿佛玉织屏风,使这山坳里的空气格外清甜。
葫芦潭左边散散落落地长着二三十株桃树,每到花开季节,轻红烂漫,把这小小山坳点缀的如同仙境。
穿过这片桃林,在水潭葫芦嘴的位置,打理出七八亩的菜地,种着些江南农家常见的菜蔬。
那寻常的蔬菜也还罢了,真正不俗的,乃是右首阳光最好的位置,所种的一架葫芦。
这葫芦藤粗叶茂,恍如碧玉雕成,藤蔓绕着架子曲折飞舞,有虬龙踏云之势。
层叠叶影中,挂着大大小小十余个葫芦,大的足有半人之高,小的却似一节指头那么长,有名唤作“草里金”。
但是无论大小,这一个个葫芦,均是下肚大上肚小,腰直且细,脐平嘴正,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每一面都是中心线对称,这也有个名目,唤作“六面正”。
若是有雅好文玩葫芦的人,见了这一架葫芦,只怕欢喜地要发疯。
再往前走,便是一排屋舍。
准确说,是屋舍的后墙。
屋舍间亦有小道,穿行而过,是个不大的场院,三面屋舍围合,最前面是一座小殿的后门。
这里也就是草山的另一处道观,葫芦观。
那山坳,那葫芦潭,还有菜地,说白了,就等于葫芦观的后院儿。
若是从葫芦观的前脸看,是两座不算高的小峰,正好夹着一间殿宇,中悬一块匾额,“葫芦观”三个字朴拙厚重,自有一股山林野逸之气。
若远些眺看,越葫芦观的屋脊,便能看见草山第一高峰,攀云峰的北侧。
峰北则要险峻的多,有条小径蜿蜒向下,识得此路的便只有山上道士。
这小径下到尽头,乃是一个山坳,山坳里有个占地三五亩的水潭,水潭呈葫芦形,以形为名,叫做葫芦潭。
葫芦潭潭水清碧,倒也有些灵异:天降大雨,江南都成泽国,潭水也不涨一分;又或年逢大旱,多少长河大湖都水落石出,潭水也不减一分。
因此附近村民故老相传,说着葫芦潭下镇有一口宝葫芦,能吞吐天下之水。
传说真假谁都难以验证,但因为这口葫芦潭,这山坳的植株都长得格外繁盛苍翠,几面山峰上披下的薜荔藤萝仿佛玉织屏风,使这山坳里的空气格外清甜。
葫芦潭左边散散落落地长着二三十株桃树,每到花开季节,轻红烂漫,把这小小山坳点缀的如同仙境。
穿过这片桃林,在水潭葫芦嘴的位置,打理出七八亩的菜地,种着些江南农家常见的菜蔬。
那寻常的蔬菜也还罢了,真正不俗的,乃是右首阳光最好的位置,所种的一架葫芦。
这葫芦藤粗叶茂,恍如碧玉雕成,藤蔓绕着架子曲折飞舞,有虬龙踏云之势。
层叠叶影中,挂着大大小小十余个葫芦,大的足有半人之高,小的却似一节指头那么长,有名唤作“草里金”。
但是无论大小,这一个个葫芦,均是下肚大上肚小,腰直且细,脐平嘴正,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每一面都是中心线对称,这也有个名目,唤作“六面正”。
若是有雅好文玩葫芦的人,见了这一架葫芦,只怕欢喜地要发疯。
再往前走,便是一排屋舍。
准确说,是屋舍的后墙。
屋舍间亦有小道,穿行而过,是个不大的场院,三面屋舍围合,最前面是一座小殿的后门。
这里也就是草山的另一处道观,葫芦观。
那山坳,那葫芦潭,还有菜地,说白了,就等于葫芦观的后院儿。
若是从葫芦观的前脸看,是两座不算高的小峰,正好夹着一间殿宇,中悬一块匾额,“葫芦观”三个字朴拙厚重,自有一股山林野逸之气。
若远些眺看,越葫芦观的屋脊,便能看见草山第一高峰,攀云峰的北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