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想法美好,做起来却难,是因为他如果真这样做了,很有可能引起骨肉相残,也容易引起朝廷动荡。
说到骨肉相残,其实即使立了朱慈煊为太子,早早明确其嗣君地位,也有可能发生,关键是看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和朝廷掌控能力。
朝廷动荡更不必说了,史上因为嗣君之位的争夺,往往都是血雨腥风,朝臣自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不过,在立太子与不立太子之间两相比较,立太子倒是有助于朝局稳定,可能也避免不了儿子们你争我抢,但基本上都是在暗中进行,谁也不敢拿到明面上来。
好是好,但若老大是个废材怎么办?岂不是误了国家的命运?
不行,还是再等等。
朱由榔想到这里,道:“皇长子赐名朱慈煊。”
这名子好,日光温暖之意,也可引伸为阳光明亮,正和皇子身份。嗯?还有呢?不立为太子吗?
众人听到这一句,都支起耳朵听下文,却见皇上拿起朱笔,在宣纸上写下了“朱慈煊”三个大字,再也没有了下文。
“陛下,还有呢?”陈邦彦作为新晋詹事府詹事,对此事最为关心,见皇上不再往下说,心有不甘,紧接着问了一句。
“啊?没有了。”朱由榔装傻。
“没有不行啊,陛下,皇长子身份贵重,宜立为太子,早定国本,江山稳固啊。”陈邦彦固执地说道。
“是啊,陛下,臣等附议。”其余六位臣子也都附和道。
在他们看来,皇长子,又是嫡出,占了立嫡立长两条,没有不立的理由啊。
“朕暂不立太子,是有深远考虑的,卿等勿复多言。”朱由榔见几位大臣意见如此一致,顿时感觉到了阻力之大。但他不是轻易改变主意之人,只好含糊以应。
“陛下,莫非忘了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了?”陈邦彦梆地顶了一句。
陈邦彦所说万历年间的国本之本,是指万历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故事。
当万历年间,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至此,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争的一项内容。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直到驾崩。
说到骨肉相残,其实即使立了朱慈煊为太子,早早明确其嗣君地位,也有可能发生,关键是看自己对儿子的教育和朝廷掌控能力。
朝廷动荡更不必说了,史上因为嗣君之位的争夺,往往都是血雨腥风,朝臣自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不过,在立太子与不立太子之间两相比较,立太子倒是有助于朝局稳定,可能也避免不了儿子们你争我抢,但基本上都是在暗中进行,谁也不敢拿到明面上来。
好是好,但若老大是个废材怎么办?岂不是误了国家的命运?
不行,还是再等等。
朱由榔想到这里,道:“皇长子赐名朱慈煊。”
这名子好,日光温暖之意,也可引伸为阳光明亮,正和皇子身份。嗯?还有呢?不立为太子吗?
众人听到这一句,都支起耳朵听下文,却见皇上拿起朱笔,在宣纸上写下了“朱慈煊”三个大字,再也没有了下文。
“陛下,还有呢?”陈邦彦作为新晋詹事府詹事,对此事最为关心,见皇上不再往下说,心有不甘,紧接着问了一句。
“啊?没有了。”朱由榔装傻。
“没有不行啊,陛下,皇长子身份贵重,宜立为太子,早定国本,江山稳固啊。”陈邦彦固执地说道。
“是啊,陛下,臣等附议。”其余六位臣子也都附和道。
在他们看来,皇长子,又是嫡出,占了立嫡立长两条,没有不立的理由啊。
“朕暂不立太子,是有深远考虑的,卿等勿复多言。”朱由榔见几位大臣意见如此一致,顿时感觉到了阻力之大。但他不是轻易改变主意之人,只好含糊以应。
“陛下,莫非忘了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了?”陈邦彦梆地顶了一句。
陈邦彦所说万历年间的国本之本,是指万历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故事。
当万历年间,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至此,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争国本的官僚多是后来的东林党人,因此它又是东林党争的一项内容。国本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直到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