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纵身一跃也跳进了这一潭赤水之中。

    《晏子春秋》记载:“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从司马迁《史记》所记来看,早在商代初期,人们对食物的味道已很讲究。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是“民以食为天”,

    诗经里有“位豆孔庶,为宾为客”,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的这首小诗一直是温馨对饮的经典记录。

    我们围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就很美好。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苏轼《猪肉颂》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陆游《沁园春·洞庭春色》

    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

    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杨万里《食蒸饼作》

    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二》

    宴会的时候,哪怕独处在角落里,也是被温暖的烟火气包围的,有一种容易陷入发呆的安全感。

    孙文曾说:“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其实,在东方语境里,食器原本甚至高于食物本身。美最初源于象形,源于意象。食物里涵盖的美学,不仅在于食物之味,也在于食器之形。

    来看看古人进食用的器具吧,也有火锅哦——

    鼎(ding)本来是古代汉族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神秘的礼器。

    鬲(li)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