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央撤销了原来的东北野战军建制,东北军区与野战军重新改为实施一体化的领导,不在分别设置领导层次.不过对于杨震提出的加强东北军区领导力量的要求,现在到处都缺干部的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最终却还是没有能满足他的全部要求。◇↓
对于这一系列变动,杨震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不过对于他来说,现在即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管这些事情。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在即,繁重的战前准备工作,让杨震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所剩无几。
在返回东北之后,杨震没有立即返回哈尔滨。而是在将所有的工作委托给了李延平和郭炳勋之后,自己带着一批从总部赶来的作战参谋,秘密化妆成蒙古牧民或是游商。亲自赶往东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围场和丰宁地区秘密考察弹药、物资囤积点,以及野战机场设置点。
这些东西实际上在战役结束之后,总部就已经抽调一批人手秘密进行,但是杨震多少还有些不太放心。此次作战补给线过于漫长,而战场所在的位置,又多处于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
不做事先好充足的准备,一旦遭遇到意外损失可就太大了。而且日军的战场侦察能力相当的强,这些物资和弹药的囤积点,野战机场选择,一旦部署不周密,很容易给日军留下可以利用的空子。
最关键的是这些地点隐秘与否,不仅关系到这批物资的安全,更关系到战役打响之前能不能将秘密保守到最后一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战役突然性,也是杨震一个重点考虑的方面。大批物资和弹药的前送,必定会引起日军的注意力。如果隐蔽不好,很容易惊动日军的。所以杨震才要亲自看一看,并详细考察所有的物资前送路线。
直到十二月二日,才完成考察秘密返回哈尔滨的杨震。却没有进行任何的休息,连一路的风尘都没有来得及洗去。便立即着手开始在李延平和郭炳勋两个人已经拿出的方案基础上,进行部队的调整和扩编。
经过东北局与东北人民政府的多方面努力,到十一月下旬截止,在新解放区为抗联动员了十五万的补充兵员。在加上老根据地动员的三万补充兵员,虽说与要求的还有近四分之一的数量差距,但是至少足够满足主力部队扩编需要了。
至于各个二级军区下属的地方武装的恢复和补充,时间上暂时还没有那么紧迫,可以稍微的缓一缓。眼下还是要将兵力扩充的重点先放在主力上,为即将展开的第二阶段会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抗联使用这些新兵,除了将第一阶段伤亡补充齐备之后,又新组建了六个师、三个独立旅的兵力。其中除了一到十师,只补充了部分新兵之外。其余的部队则采取了以老带新,老兵和老部队为骨干,新兵作为骨干的混编方式组建。
这种扩编模式既保证了部队的扩编,又使得战斗力不至于因为新兵过多而下滑的太快。为了在四二年战役发起之前,尽快的提高这批新兵的战斗力。这批新兵按照抗**部的要求,除了进行两个月的基础训练之后,全部被拉到合成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让刚完成两个月基础训练的新兵,趴在战壕里面先用炮弹炸上一顿,再用燃烧弹烧上一遍之后,坦克直接从头顶上来回驶过。甚至让新兵排成一排,在两个间隔不到五米的坦克行军队列之间躺着的训练方式,恐怕也只有抗联能做出来。
看着抗联的新兵训练方式,两位老帅在目瞪口呆之余,才知道什么是他们口中所谓的贴近实战训练。先不说训练的时候物资消耗量有多大,就是这个残酷的程度,换了任何一支军队恐怕都做不到。
这是新兵训练,不是老兵演习。在只完成两个的基础训练的新兵之中进行这种训练,除了抗联恐怕全世界军队没有一支敢这么玩的。这是让新兵在训练场上,就体会到什么叫做战争的残酷性。
其实两个老帅不知道的是,到了综合训练场,就已经是进入综合训练阶段了。真正的基础训练从这批新兵进入部队,进行完一个月的队列和内务训练,以及基本战术和体能训练之后,心理训练就随着战术基础训练展开已经开始。
在新兵团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发下来枪械,刚刚熟悉军营的他们,就被命令挖掘好战壕之后蹲在战壕之中,让机枪子弹在距离他们所在地不足一百米的地方,对他们所在的战壕头顶进行平射,同时引爆埋设在他们所在位置前后五米距离内的炸药点,制造炮火效果。
这种不惜工本代价的训练,固然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即便是有老兵作为骨干带着,但是面对着这种训练方式一点问题不出也是不可能的。等到这批新兵完成基本军事训练下部队的时候,仅仅在各阶段的训练之中就足足伤亡了五百多人。
但是对于抗联来说,这种代价也是实在无奈的事情。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要让这批新兵完成从一名农民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在训练上尽可能穿插进的贴近实战的训练,让新兵在训练场上就体会到战场实际情况。等到了战场上,这批新兵付出的代价只能是更大。
这些新兵下部队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一场恶战,中间留给他们适应的时间几乎没有。不尽可能的对这些新兵采取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恐怕一场战役下来,这批新兵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而这种高昂的代价,正是抗联所承担不起的。所以杨震才亲自制定了这个训练计划,除了加速这些新兵走向成熟,缩短新兵成长的过程之外,就是为了提高新兵在战场上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这一系列变动,杨震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不过对于他来说,现在即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去管这些事情。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在即,繁重的战前准备工作,让杨震忙的连睡觉的时间都所剩无几。
在返回东北之后,杨震没有立即返回哈尔滨。而是在将所有的工作委托给了李延平和郭炳勋之后,自己带着一批从总部赶来的作战参谋,秘密化妆成蒙古牧民或是游商。亲自赶往东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克什克腾旗、围场和丰宁地区秘密考察弹药、物资囤积点,以及野战机场设置点。
这些东西实际上在战役结束之后,总部就已经抽调一批人手秘密进行,但是杨震多少还有些不太放心。此次作战补给线过于漫长,而战场所在的位置,又多处于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
不做事先好充足的准备,一旦遭遇到意外损失可就太大了。而且日军的战场侦察能力相当的强,这些物资和弹药的囤积点,野战机场选择,一旦部署不周密,很容易给日军留下可以利用的空子。
最关键的是这些地点隐秘与否,不仅关系到这批物资的安全,更关系到战役打响之前能不能将秘密保守到最后一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战役突然性,也是杨震一个重点考虑的方面。大批物资和弹药的前送,必定会引起日军的注意力。如果隐蔽不好,很容易惊动日军的。所以杨震才要亲自看一看,并详细考察所有的物资前送路线。
直到十二月二日,才完成考察秘密返回哈尔滨的杨震。却没有进行任何的休息,连一路的风尘都没有来得及洗去。便立即着手开始在李延平和郭炳勋两个人已经拿出的方案基础上,进行部队的调整和扩编。
经过东北局与东北人民政府的多方面努力,到十一月下旬截止,在新解放区为抗联动员了十五万的补充兵员。在加上老根据地动员的三万补充兵员,虽说与要求的还有近四分之一的数量差距,但是至少足够满足主力部队扩编需要了。
至于各个二级军区下属的地方武装的恢复和补充,时间上暂时还没有那么紧迫,可以稍微的缓一缓。眼下还是要将兵力扩充的重点先放在主力上,为即将展开的第二阶段会战,做好最后的准备。
抗联使用这些新兵,除了将第一阶段伤亡补充齐备之后,又新组建了六个师、三个独立旅的兵力。其中除了一到十师,只补充了部分新兵之外。其余的部队则采取了以老带新,老兵和老部队为骨干,新兵作为骨干的混编方式组建。
这种扩编模式既保证了部队的扩编,又使得战斗力不至于因为新兵过多而下滑的太快。为了在四二年战役发起之前,尽快的提高这批新兵的战斗力。这批新兵按照抗**部的要求,除了进行两个月的基础训练之后,全部被拉到合成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让刚完成两个月基础训练的新兵,趴在战壕里面先用炮弹炸上一顿,再用燃烧弹烧上一遍之后,坦克直接从头顶上来回驶过。甚至让新兵排成一排,在两个间隔不到五米的坦克行军队列之间躺着的训练方式,恐怕也只有抗联能做出来。
看着抗联的新兵训练方式,两位老帅在目瞪口呆之余,才知道什么是他们口中所谓的贴近实战训练。先不说训练的时候物资消耗量有多大,就是这个残酷的程度,换了任何一支军队恐怕都做不到。
这是新兵训练,不是老兵演习。在只完成两个的基础训练的新兵之中进行这种训练,除了抗联恐怕全世界军队没有一支敢这么玩的。这是让新兵在训练场上,就体会到什么叫做战争的残酷性。
其实两个老帅不知道的是,到了综合训练场,就已经是进入综合训练阶段了。真正的基础训练从这批新兵进入部队,进行完一个月的队列和内务训练,以及基本战术和体能训练之后,心理训练就随着战术基础训练展开已经开始。
在新兵团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发下来枪械,刚刚熟悉军营的他们,就被命令挖掘好战壕之后蹲在战壕之中,让机枪子弹在距离他们所在地不足一百米的地方,对他们所在的战壕头顶进行平射,同时引爆埋设在他们所在位置前后五米距离内的炸药点,制造炮火效果。
这种不惜工本代价的训练,固然付出了相当的代价。那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即便是有老兵作为骨干带着,但是面对着这种训练方式一点问题不出也是不可能的。等到这批新兵完成基本军事训练下部队的时候,仅仅在各阶段的训练之中就足足伤亡了五百多人。
但是对于抗联来说,这种代价也是实在无奈的事情。短短的四个月时间,要让这批新兵完成从一名农民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不在训练上尽可能穿插进的贴近实战的训练,让新兵在训练场上就体会到战场实际情况。等到了战场上,这批新兵付出的代价只能是更大。
这些新兵下部队之后,马上面临的就是一场恶战,中间留给他们适应的时间几乎没有。不尽可能的对这些新兵采取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恐怕一场战役下来,这批新兵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而这种高昂的代价,正是抗联所承担不起的。所以杨震才亲自制定了这个训练计划,除了加速这些新兵走向成熟,缩短新兵成长的过程之外,就是为了提高新兵在战场上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