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苏英奇的预料还是很准确的,此时他的侦察连三个排不仅沒有摸上山,甚至基本上还困在山脚之下,在侦察连刚一抵达山脚之后,便在山脚下发现了数个布置的极其隐蔽的火力点,以及一大片的雷区。
仅仅从表面上观察这片雷区,就几乎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而在山体上,通过抵近观察,他们发现了不止一个日军机枪火力工事,每个丘陵山体表面,仅仅是观察到的火力点,便有十余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的那座机枪工事。
这还不算那些过于隐蔽,还未能发现的火力点,这个不用想,在日军修建的工事群之中,隐蔽火力点的数量从來就沒有低于过表面上的工事,通辽一战,那里的隐蔽火力点,甚至还要多于暴露出來的固定火力点,这也是当初通辽一战,陈翰章所部伤亡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表面日军工事的结构,火力点的布置,雷区的宽度和密度,以及未发现任何一条暴露在表面的交通壕情况來看,侦察连长马上便判明,眼前这三座通过两道山脊相互连接,海拔并不高,山势也很平坦,甚至很多地方轻型坦克都,可以冲上去的丘陵山体内肯定是挖空了。
因为侦察连几番寻找,并未发现山脚下在丘陵的表面,有日军预留通过雷区的通道,如果山体内沒有通道,这么密集的雷区,日军自己恐怕也上下不了山,这并不符合军事常理,更不符合日军的风格,崇尚进攻的日军,在修建工事群的时候,都会预留反击出发点,而且这个出击点的设置,都是相当的隐蔽。
尽管判明日军肯定在雷区里面有通道,但已经沒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寻找,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雷区里面依靠自己战士日常的排雷训练,摸出一条通道來,侦察兵吗,排雷是必修的科目。
犹豫了一下,这位连长还是给自己的三个部下下令先排雷,至少要从山脚之下打开一条通道到能够进去人的掩体之内,沒办法,山脚下的机枪火力点,射击方向一看就都是经过缜密计算,只固定向一个方向射击,射击口预留的相当狭小,人根本就钻不进去。
就是想利用日军火力点,渗透进山体内部,总得找一个能够钻进去的地方,山脚下的那几个火力点,还有沒有其他的通道不知道,但是射击口的大小,却只能让一个人最多将不带钢盔的脑袋塞进去,带了钢盔,这脑袋就伸不进去了。
因为苏英奇尽可能不惊动日军的要求,部队无法使用爆破器材排雷,只能靠人一点点从山脚之下,一点点的往上排雷,这速度自然是快不了,尽管侦察连为了加快进度,在每一个方向都派出了三个人齐头并进同时排雷。
而且日军的雷区的地雷埋设也不是很复杂,只是普通的埋设方法,远沒有抗联布雷时候的那些花样,使用的地雷种类也很单一,都是普通的压发地雷,连绊发雷都沒有,但是却因为雷区的面积过大,地雷的密度也相当的高。
仅仅两三平方米的地方,便排除了五六颗反步兵地雷,这么高的布雷密度,排雷的战士稍微往前一探身,就几乎沒有可下脚的地方,只能从雷场的边缘,一点点的往里面排查,一个一个的排除,几乎不敢稍越雷池半步。
更为严重的是,整个山体上被日军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丢下了为数不少的空铁皮罐头盒子,排雷的战士,一边排雷还要小心的应付这些变相起到报警器的东西,一不小心碰到,就会弄出响动來。
最关键的是,整个山体的外围,日军所有火力点的周边,也都布满了地雷,想要摸掉一个火力点,不先排除雷区,你连火力点外围都靠不近,而排雷的时候,动静稍微大一些,紧邻的火力点内日军又不是死人,不可能不被惊动,这些问題,都造成了排雷的进度相当缓慢。
参战的这个侦察连,为了打开通道,几乎是蹭着往上一点一点的排雷,排除的地雷,也不敢引爆,只能在夜色之下,一点点的摸索着拆除下起爆器和雷管,半个小时过去了,只前进了五十余米,仅仅正中位置上打开的三条通道,就排除了上百枚地雷。
前边的部队在一点点的啃,让后面的连长相当的着急,在这么耽搁下去,就算日军沒有发现,可等到天亮也打不开一条通道,但丘陵上到处丢的,当做报警器使用的铁皮罐头盒子,又让他不敢增加太多的人手同时排雷。
人多了,在雷区沒有打通之前,仅仅从表面上日军火力点的分布來看,上去了就是给人家当活靶子,那些交叉射击的机枪,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投入进攻的部队,前后夹击打成蜂窝煤。
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一分一分的走过,距离总攻击发起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分钟,在这里已经隐约的可以听见南线佯攻的炮声,山下的苏英奇到是很能沉得住气,但山上的侦察连长看着山上还在向上一点点摸的战士,却是再也沉不住气了。
就在他刚要下令准备使用在山脚下临时制作的爆破器材的时候,原來一直平静的山上却突然出现了变化,排雷的战士中进度最快的一个战士,却是与一个突然出现的嘴上叼着烟的日军遭遇。
还好这个战士是老兵出身,反应异常迅速,沒有等这个被眼前突然出现的敌人,搞的目瞪口呆日军喊叫出声來,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來,利用身高的优势一手迅速的捂住那个家伙的嘴,手中排雷用的签子顺势扎穿了他的脖子,在这个家伙还沒有來得及发出警告之前,便干净利落的解决掉了他。
连长在山下看到这一幕,马上便明白那里是日军一个秘密的进出口,否则在这遍布地雷的山上,一个日军不会冒冒失失的从哪里冒出來,想到这里,连长顺着已经打开的道路快速的匍匐到发生意外的地方。
仅仅从表面上观察这片雷区,就几乎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山顶,而在山体上,通过抵近观察,他们发现了不止一个日军机枪火力工事,每个丘陵山体表面,仅仅是观察到的火力点,便有十余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的那座机枪工事。
这还不算那些过于隐蔽,还未能发现的火力点,这个不用想,在日军修建的工事群之中,隐蔽火力点的数量从來就沒有低于过表面上的工事,通辽一战,那里的隐蔽火力点,甚至还要多于暴露出來的固定火力点,这也是当初通辽一战,陈翰章所部伤亡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表面日军工事的结构,火力点的布置,雷区的宽度和密度,以及未发现任何一条暴露在表面的交通壕情况來看,侦察连长马上便判明,眼前这三座通过两道山脊相互连接,海拔并不高,山势也很平坦,甚至很多地方轻型坦克都,可以冲上去的丘陵山体内肯定是挖空了。
因为侦察连几番寻找,并未发现山脚下在丘陵的表面,有日军预留通过雷区的通道,如果山体内沒有通道,这么密集的雷区,日军自己恐怕也上下不了山,这并不符合军事常理,更不符合日军的风格,崇尚进攻的日军,在修建工事群的时候,都会预留反击出发点,而且这个出击点的设置,都是相当的隐蔽。
尽管判明日军肯定在雷区里面有通道,但已经沒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寻找,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雷区里面依靠自己战士日常的排雷训练,摸出一条通道來,侦察兵吗,排雷是必修的科目。
犹豫了一下,这位连长还是给自己的三个部下下令先排雷,至少要从山脚之下打开一条通道到能够进去人的掩体之内,沒办法,山脚下的机枪火力点,射击方向一看就都是经过缜密计算,只固定向一个方向射击,射击口预留的相当狭小,人根本就钻不进去。
就是想利用日军火力点,渗透进山体内部,总得找一个能够钻进去的地方,山脚下的那几个火力点,还有沒有其他的通道不知道,但是射击口的大小,却只能让一个人最多将不带钢盔的脑袋塞进去,带了钢盔,这脑袋就伸不进去了。
因为苏英奇尽可能不惊动日军的要求,部队无法使用爆破器材排雷,只能靠人一点点从山脚之下,一点点的往上排雷,这速度自然是快不了,尽管侦察连为了加快进度,在每一个方向都派出了三个人齐头并进同时排雷。
而且日军的雷区的地雷埋设也不是很复杂,只是普通的埋设方法,远沒有抗联布雷时候的那些花样,使用的地雷种类也很单一,都是普通的压发地雷,连绊发雷都沒有,但是却因为雷区的面积过大,地雷的密度也相当的高。
仅仅两三平方米的地方,便排除了五六颗反步兵地雷,这么高的布雷密度,排雷的战士稍微往前一探身,就几乎沒有可下脚的地方,只能从雷场的边缘,一点点的往里面排查,一个一个的排除,几乎不敢稍越雷池半步。
更为严重的是,整个山体上被日军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丢下了为数不少的空铁皮罐头盒子,排雷的战士,一边排雷还要小心的应付这些变相起到报警器的东西,一不小心碰到,就会弄出响动來。
最关键的是,整个山体的外围,日军所有火力点的周边,也都布满了地雷,想要摸掉一个火力点,不先排除雷区,你连火力点外围都靠不近,而排雷的时候,动静稍微大一些,紧邻的火力点内日军又不是死人,不可能不被惊动,这些问題,都造成了排雷的进度相当缓慢。
参战的这个侦察连,为了打开通道,几乎是蹭着往上一点一点的排雷,排除的地雷,也不敢引爆,只能在夜色之下,一点点的摸索着拆除下起爆器和雷管,半个小时过去了,只前进了五十余米,仅仅正中位置上打开的三条通道,就排除了上百枚地雷。
前边的部队在一点点的啃,让后面的连长相当的着急,在这么耽搁下去,就算日军沒有发现,可等到天亮也打不开一条通道,但丘陵上到处丢的,当做报警器使用的铁皮罐头盒子,又让他不敢增加太多的人手同时排雷。
人多了,在雷区沒有打通之前,仅仅从表面上日军火力点的分布來看,上去了就是给人家当活靶子,那些交叉射击的机枪,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投入进攻的部队,前后夹击打成蜂窝煤。
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一分一分的走过,距离总攻击发起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十分钟,在这里已经隐约的可以听见南线佯攻的炮声,山下的苏英奇到是很能沉得住气,但山上的侦察连长看着山上还在向上一点点摸的战士,却是再也沉不住气了。
就在他刚要下令准备使用在山脚下临时制作的爆破器材的时候,原來一直平静的山上却突然出现了变化,排雷的战士中进度最快的一个战士,却是与一个突然出现的嘴上叼着烟的日军遭遇。
还好这个战士是老兵出身,反应异常迅速,沒有等这个被眼前突然出现的敌人,搞的目瞪口呆日军喊叫出声來,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來,利用身高的优势一手迅速的捂住那个家伙的嘴,手中排雷用的签子顺势扎穿了他的脖子,在这个家伙还沒有來得及发出警告之前,便干净利落的解决掉了他。
连长在山下看到这一幕,马上便明白那里是日军一个秘密的进出口,否则在这遍布地雷的山上,一个日军不会冒冒失失的从哪里冒出來,想到这里,连长顺着已经打开的道路快速的匍匐到发生意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