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领事格斯站起身来,耸了耸肩膀,说道:“也许俄国人有能力自行解决这次冲突,我们的调停只会碍手碍脚。先生们,我建议我们退席!”

    鲍培慌神了,口气立刻软了,“不,先生们,俄罗斯帝国需要你们的仗义执言!”

    英国领事格斯这才得胜似得笑了,他坐回座位,轻轻撸起袖子,看了看手腕上的金刚石牌腕表,这种中国振华集团生产的计时器就是方便。“看时间,中国代表应该到了!”

    话音刚落,一身长衫马褂的唐绍仪和一身西装的顾维钧已经出现在门口了。

    “早上好,先生们!”唐绍仪和顾维钧一起向各国领事打招呼,各国领事起身还礼

    “鲍培先生,对于我方上次提出的停火要求,我方现在有新的补充条款。第一,改变黑龙江原有的捐税章程,在中东路属地周边仿照俄国在中东铁路属地内的租税制度,“删去捐之名目,统名曰税”废除按人头征收的“捐”,将捐、税合并,向商家统一收取“税”;细化收税名目、制定更为规范的收税章程。在中东路属地建立“杜外人借口,而利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税收制度。

    第二,按照国际惯例,结合《中俄续约》中《陆路通商章程》等相关条款,与俄国沿江官吏据理力争。在沿中东铁路属地外中国一侧的口岸,关卡,派驻交涉局官员,建立税务机关。对进出中东路属地的如粮食、牛、马、羊、草、皮张等“土货”统一征收“进口税”。

    第三,建立完善的税收征收制度。商家到中东铁路属地内买卖货物,途径界外的关卡,要先由卖主到铁路交涉局照章“报税领票,方准售卖”。

    第四,要求中东路属地内的俄国官员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协助铁路交涉局官员查获逃税商家的义务。规定俄国官员一旦查获商家所售商品,没有在交涉局“报税领票”,要就近将漏税之人带到铁路交涉分局。由铁路交涉局官员“照章罚办”,俄国官员不得干涉。

    鲍培脸色铁青,而英法等国领事不置可否,鲍培终于明白,俄国这次是真的被孤立了。不过,随后唐绍仪与顾维钧又逐条解释了东北所提出的各条条款之后,鲍培放心了不少。因为其实细细琢磨起来,东北方面开出的条件还是比较宽松的。比如东北方面并没有提到全部收回中东铁路的管理权,只是部分收回了人事、财物、建设等六个主要部门的权力;同时,俄方依旧可以保留护路队,虽然人数被大幅度的压缩了;铁路附属地也大大减小了,而且铁道附属地的日常管理权也收归了中国等等。总体而言,中东铁路还是在中国和沙俄两国的共管之下。

    鲍培总算松了一口气,他说道:“好吧,我会将你们的条款全部电告彼得堡,在此期间,我们应该尽量约束各自的军队,不要再有擦枪走火的事情发生。”

    唐绍仪合起面前的文件夹,笑着答道:“我们也要电告北京的袁大总统。”

    就这样,参加这次谈判的与会各方各自怀揣自己的打算,在礼节性的握手之后各自离去

    ◆◆◆◆◆◆

    袁世凯是一个新旧混合的人物,不管我们承不承认,他的执政合法性具有新旧混杂的特征,是两种执政权力合法性逻辑叠加的结果,甚至可以这样说,旧逻辑主导新逻辑。

    因此,虽然袁世凯是民选的总统,但因为袁世凯是当时各种势力中最强势者,仍然依靠谁的实力强,谁就当老大的逻辑来演绎,否则,孙中山就没有必要让位给袁,就是因为孙在拳头上敌不过袁,于是袁世凯有合法性,而孙就没有合法性。民众是或真或假,或明或暗地“认可”这一现实的,枪杆子打下来的合法性在当时是有效的,尽管不能指望永远有效,这是不能不忽视的一个历史场景。

    很显然地,按旧规矩袁世凯取得执政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他手中撑握着北洋军阀,同时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了包括国民党地方都督的支持,才攀上权力的顶峰,大大小小的军阀就是给袁抬桩的。在军阀们的支持下,袁世凯登上权力顶峰后,反过来,袁世凯要“削藩”,这等于拆自己的台子,也等于把自己旧的执政合法性给否定掉一样。

    本来,按照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常例,袁世凯对地方军队进国家化转变,实行军政分离,逐步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符合宪政原则。但是,自曾国藩以降,军队已经私有化很严重,地方主义愈演愈烈,政治格局上的朝小野大,内轻外重,地方势力坐大的局面,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辛亥革命后,更是群雄割据,如果得不到地方军阀的赞同,中央政府就难有作为。袁世凯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大总统,一个号令全国的大总统,就要削藩。

    但具体实行起来,也是障碍重重。袁世凯要想削藩,给军阀们一个鸟尽弓藏的感觉,谈何容易。袁世凯一手削藩,一手重建自己的亲信部队——模范团。表面上是在军队中起模范作用,逐步改造北洋军,其实是因为北洋大将们各个羽翼丰满,不再听他的话,他要建立专供自己指挥绝对地忠于自己的军队。削藩和建立模范团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而加强中央集权的削藩又令地方势力惴惴不安,随时都打算反袁,这又威胁着袁的执政合法性。随着袁世凯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袁遇到了晚清相同的命运,得罪了地方势力,导致众叛亲离。

    袁世凯本来想借着东北与沙俄交战的机会借洋人的手削藩,可结果大失所望。沙俄人居然败给了只占据东北一隅的徐天宝,这让袁世凯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