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百芳的事迹接连登上报纸和广播,这让她一时间成了济州人关注的社会热点。很多爱心人士被司百芳的遭遇所打动,给她邮寄了钱,而且其中相当多的人都是匿名。有了这些钱,司百芳在一两年内都可以不必再为了钱而发愁,因此她决定这一个学期之后便辞去高杨中学的工作,专心在济州大学读研究生,体验一下在校大学生的生活。

    济州大学研究生录取结果一出来,吴道就和司百芳分析讨论了未来选哪一个导师最合适,并最终定下了一个导师。吴道随即找那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要了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司百芳因为忙于准备电台的节目,一直没有给那个导师发邮件联系。电台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她给导师发去了邮件。两天后,导师给司百芳回复了邮件,说他知道司百芳的经历,很乐意招收她做自己的研究生。司百芳考研的最后一个悬念终于也尘埃落定。

    吴道干了一年的代课老师之后,也攒下了一些钱。虽然他非常舍不得班里的学生们,但研三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何况司百芳已经决定离开,他就决定和司百芳一起辞职。

    暑假的时候,吴道回了齐城县。司百芳因为已经辞去高杨中学的工作,在济州没有住处,也返回了自己的家乡牡丹城。

    在家里的时候,家人和亲戚朋友问吴道研究生毕业以后想干什么,他不置可否,只是顺着别人的意思说。

    研一到研二两年的时间,吴道都在为了司百芳考研的事情而忙碌,心里想的也是司百芳的事情。在研二时,田莫问就问过吴道,研究生毕业以后是考博士还是工作,如果想要考博,他可以帮忙联系导师。吴道一方面想要考博继续深造,好完成自己做一个学者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想离开司百芳。济州大学外国文学专业没有博士点,不仅如此,整个济州没有任何一个大学有这个专业的博士点,这让吴道感到绝望,如果他要考博士就只能考外地的大学,但如果那样,他就要离开司百芳。吴道为当初转专业的决定感到后悔,如果没有转专业的话,现在完全可以报考本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司百芳,他可以放弃喜欢的研究,然而现在后悔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他只能对田莫问说,自己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考博。期间,有一个法国学者到济州大学讲学,田莫问特意向他引荐了吴道,并希望吴道能够跟随那个学者去法国留学。吴道非常想去法国留学,但他留恋司百芳,再加上他的法语并没有达到留学的水平,最终也没有成行。如今司百芳已经成功考上了研究生,他也即将进入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年,的确到了应该考虑并且决定未来去向的时候。

    吴道一时间难以决定研究生毕业之后究竟应该考博还是工作,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许久没有联系的赵武,这位好友此时已经毕业,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去哪里,会做什么工作。吴道给赵武打了电话,询问他未来的打算,赵武说,他感到做学问非常无趣,就没有考博士,他要参加工作了,工作单位是浙江省文化厅。这个回答让吴道大吃一惊,然而他知道,赵武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他做什么事情必然有他的考虑。

    新学期开始,吴道进入了研三,司百芳则成为了研一的一名新生。此时,吴道仍然对未来犹豫不决,他一方面抓紧时间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做着考博的准备,此外也时刻关注着济州的招聘信息。

    在济州大学里,吴道和司百芳每天还是形影不离。周围的同学都以为他们是情侣,他们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吴道非常眷恋这样的生活。

    十月中旬,上海要举办中法文学研讨会,会有中法两国的知名作家和学者参加,会期三天。研讨会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提供食宿和交通补助。田莫问让吴道和研二的两个研究生刘丽丽和许一诺都报名参加。吴道把研讨会的事情告诉了司百芳。司百芳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活动,又听说会有知名作家和学者参加,就也非常想去,于是向导师请了假,也报上了名。

    田莫问本来也要和自己的三个研究生一起去上海,但到了出发的前一天,他临时有事,就取消了计划,让吴道带着两个师妹去。

    出发的那天,四个研究生一早就在济州大学南门口集合。吴道提前告诉了刘丽丽和许一诺,还有一个研究生要和他们一起去上海参加研讨会,但并没有说是谁。刘丽丽和许一诺都见到过吴道和司百芳在一起,也以为他们是男女朋友关系,看到同行的人是司百芳,就都冲吴道笑了笑,刘丽丽还小声说

    “嫂子可真漂亮。”

    吴道对刘丽丽笑了笑,没说什么。他介绍司百芳和刘丽丽、许一诺相互认识,之后四人乘出租车去火车站,在那里又乘火车前往上海。

    火车到达上海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出发之前,吴道就在网上查了路线,走出火车站之后,他们又赶紧坐公交车去举办研讨会的大学。

    四个人都是第一次到上海,一路上他们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比较着上海和济州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济州和上海根本没法比。司百芳还对吴道说,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大都市相比,她更喜欢北京,因为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上海相对而言,在这方面还是要差一些。

    公交车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四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又急急忙忙走进学校,向好几个人问了路,才终于找到了研讨会报到处。报完到之后,会务组让他们选择住宿方式,可以住在本校专门用来承接会务活动的学生宿舍,也可以自己去外面找宾馆住。学生宿舍是四人间,每天三十元,如果到外面住宾馆,不可能找到这样便宜的房间。四个人都选择了住学生宿舍。

    安排好住宿之后,稍作休息,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四个人又来到外面吃饭。奔波了一天,四个人都很累,吃完饭之后也就早早回到了宿舍休息。同一个宿舍里的人都是来自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吴道和他们做了简单的交流,但相互之间终归并不熟悉,话也就都不多。

    第二天,研讨会正式开始。受邀参会的作家和学者相继登台做专题讲座。吴道和司百芳都听得非常认真。

    研讨会前两天,会务活动安排得很满,晚上也有活动,而且那两天举办讲座的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学者,吴道等人也就都没有外出。吴道和司百芳在济州时就商量好了,到上海以后要抽空去鲁迅公园和鲁迅故居看一看,为此吴道还找同学借了数码相机。研讨会第三天上午的讲座,无论主讲人还是主题,吴道和司百芳都不感兴趣,就决定“逃课”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