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是诏》即将颁发,这是载湉等候多年的愿望。此刻他和翁同龢坐在御书房,正笑着对他说,自己等这天等了很多年,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变法后的结果。
然而翁同龢有些担心,他认为操之过急,必然会有疏漏,便劝道:“皇上,老臣认为此事不宜过快,还是要再三斟酌。虽然康章京和梁章京是老臣推荐给皇上的,但是老臣认为这《定国是诏》还是有些不妥。而且老臣觉得康章京只为他自己的想法考虑,却从来不考虑皇上和大清。这有些让老臣担忧,皇上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事情落实,显然有些不太可能。”
原本支持变法的翁同龢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令载湉有些不解,同时也有些动怒,便没有像往日那样对他言听计从,并且否定了他的话。
突然,君臣二人静下没有说话。
翁同龢心中有些不悦,没想到和自己亲近多年的皇上,却因变法突然如此和自己说话。他想,这分明是有了康有为等人就不把自己放在心里。于是他起身看向一旁,有些怒道:“皇上这是因为身边有了近臣,所以才不愿多听老臣说一句肺腑之言了么!”
载湉抬头看向他,见他眉宇之间有些怒气,便道:“先生多虑了,先生知道这变法一直以来是朕多年的期望。这不也是先生一直以来想要见到的么!自朕亲政以来,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走的路吗?”
翁同龢并没有答话,他心里计较的何止这些,他担心康有为等人的新潮思想带坏了载湉,怕他不再和自己一条心。他想,自己为了朝廷,为了皇上,从太后信任之人一步步变成皇上的心腹,这其中被太后说道过多少次。
如今却因为康有为这个青年人,破坏他在载湉心中的高大形象,他有些不甘。他不想让多年的君臣感情就这样被破坏,他想要劝解载湉不要如此信任康有为等人,因为变法不宜速度过快。
载湉见他不说话,良久,低声道:“先生可是最近身子不适,又或许是年纪渐长,有些事情无法想的明白。”顿了顿,又道:“朕明白先生所担忧之事,但自朕决定变法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眼看着变法就在眼前,此刻,先生却突然觉得不妥。这,如何能说得过去,而且朕也无法听从先生,去阻止康有为!”
停了一下,又起身走到翁同龢身边,低声道:“先生,若是你不支持朕,那朕身边岂不又少了一人。当年先生和文廷式,还有志凌在朕身边之时,那是我们经常商议朝中事,有什么意见敞开来说多好。如今,志凌远在南方,文廷式早已不在朝中。若是先生也不愿再支持朕,那朕真是有些寒心了。”
这番低语并没有唤醒翁同龢,他略微后退一步,也没有看向载湉,而且还冷声道:“皇上身边如今有康有为等人,哪里还需要老臣这样的老顽固。只怕老臣在此,只会干预到皇上。”
载湉听了有些动怒,转身走到龙椅旁,低声道:“先生,若你不是朕的先生,太后只怕早就发落了你。”又拿起御史们弹劾的奏折,道:“这一道道弹劾先生的奏折,朕都给你压下来了。先生在朝中已得罪多人,恐怕先生都不自知吧!”
他放下奏折,抬头看向翁同龢,问道:“先生这些年到底是怎么了?为何朕觉得你不似多年前,不管是和朕说话时,还是在处理朝中事时,皆不如往年那般让人称心如意。”
他声音虽低,但是翁同龢听出这是他有些指责自己,便转身看向他,冷哼一声,道:“老臣看是皇上长大了,不再需要老臣了,所以才会有如此想法。”说完又冷笑一声,道:“老臣以为当年那个小皇帝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成想长大了会变成如此模样。”
宁小生看着二人似是想要吵架的样子,便走上前想要劝说几句。他先是瞟了载湉一眼,接着笑呵呵的看向翁同龢,低声道:“翁大人,您多虑了。皇上自小视您为最近亲之人,心中无论有什么事,总是想着第一个告诉您。您也是最懂皇上的人,只不过如今和皇上的意见有些相左,大人您息怒,和皇上好好说说。”
没想到,他的话翁同龢不仅不愿意听,还怒道:“你一个太监,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下去!”
载湉瞥了翁同龢一眼,对宁小生挥了挥手,让他退出殿去。对翁同龢道:“先生有气,也不必对一个宫人撒。宁小生他跟着朕多年,也如先生一样,是朕身边亲近之人。先生有气直接对朕撒,不要对宫人们撒,他们何其无辜!”
翁同龢原本就因为宁小生的一句话不悦,此时又听见载湉为了宁小生指责自己,便更加动怒,大声吼道:“皇上如今为了一个太监都敢指责老臣,看来是完全不把老臣放在眼里了。”
他的怒吼声令宫人们震惊,也让载湉有些尴尬,未曾想他竟然当着宫人们的面,在自己的书房如此和自己说话。顿时怒火难压,拿起御史们弹劾他的奏折,摔在桌上,大声道:“朕要是不把先生放在眼里,那先生做的这些事,早就可以被罢免。”
顿了顿,看着翁同龢,怒道:“三月,御史何乃莹和徐道等人上奏,批评发行国债的弊端。朕知道先生是为了大清,为了朝廷,便压了下来。本月,安徽藩司于荫霖上奏,指责先生处理去年十一月胶州湾之事,随意的答应德国的要求。”
然而翁同龢有些担心,他认为操之过急,必然会有疏漏,便劝道:“皇上,老臣认为此事不宜过快,还是要再三斟酌。虽然康章京和梁章京是老臣推荐给皇上的,但是老臣认为这《定国是诏》还是有些不妥。而且老臣觉得康章京只为他自己的想法考虑,却从来不考虑皇上和大清。这有些让老臣担忧,皇上想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事情落实,显然有些不太可能。”
原本支持变法的翁同龢突然说出这样的话,令载湉有些不解,同时也有些动怒,便没有像往日那样对他言听计从,并且否定了他的话。
突然,君臣二人静下没有说话。
翁同龢心中有些不悦,没想到和自己亲近多年的皇上,却因变法突然如此和自己说话。他想,这分明是有了康有为等人就不把自己放在心里。于是他起身看向一旁,有些怒道:“皇上这是因为身边有了近臣,所以才不愿多听老臣说一句肺腑之言了么!”
载湉抬头看向他,见他眉宇之间有些怒气,便道:“先生多虑了,先生知道这变法一直以来是朕多年的期望。这不也是先生一直以来想要见到的么!自朕亲政以来,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走的路吗?”
翁同龢并没有答话,他心里计较的何止这些,他担心康有为等人的新潮思想带坏了载湉,怕他不再和自己一条心。他想,自己为了朝廷,为了皇上,从太后信任之人一步步变成皇上的心腹,这其中被太后说道过多少次。
如今却因为康有为这个青年人,破坏他在载湉心中的高大形象,他有些不甘。他不想让多年的君臣感情就这样被破坏,他想要劝解载湉不要如此信任康有为等人,因为变法不宜速度过快。
载湉见他不说话,良久,低声道:“先生可是最近身子不适,又或许是年纪渐长,有些事情无法想的明白。”顿了顿,又道:“朕明白先生所担忧之事,但自朕决定变法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眼看着变法就在眼前,此刻,先生却突然觉得不妥。这,如何能说得过去,而且朕也无法听从先生,去阻止康有为!”
停了一下,又起身走到翁同龢身边,低声道:“先生,若是你不支持朕,那朕身边岂不又少了一人。当年先生和文廷式,还有志凌在朕身边之时,那是我们经常商议朝中事,有什么意见敞开来说多好。如今,志凌远在南方,文廷式早已不在朝中。若是先生也不愿再支持朕,那朕真是有些寒心了。”
这番低语并没有唤醒翁同龢,他略微后退一步,也没有看向载湉,而且还冷声道:“皇上身边如今有康有为等人,哪里还需要老臣这样的老顽固。只怕老臣在此,只会干预到皇上。”
载湉听了有些动怒,转身走到龙椅旁,低声道:“先生,若你不是朕的先生,太后只怕早就发落了你。”又拿起御史们弹劾的奏折,道:“这一道道弹劾先生的奏折,朕都给你压下来了。先生在朝中已得罪多人,恐怕先生都不自知吧!”
他放下奏折,抬头看向翁同龢,问道:“先生这些年到底是怎么了?为何朕觉得你不似多年前,不管是和朕说话时,还是在处理朝中事时,皆不如往年那般让人称心如意。”
他声音虽低,但是翁同龢听出这是他有些指责自己,便转身看向他,冷哼一声,道:“老臣看是皇上长大了,不再需要老臣了,所以才会有如此想法。”说完又冷笑一声,道:“老臣以为当年那个小皇帝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成想长大了会变成如此模样。”
宁小生看着二人似是想要吵架的样子,便走上前想要劝说几句。他先是瞟了载湉一眼,接着笑呵呵的看向翁同龢,低声道:“翁大人,您多虑了。皇上自小视您为最近亲之人,心中无论有什么事,总是想着第一个告诉您。您也是最懂皇上的人,只不过如今和皇上的意见有些相左,大人您息怒,和皇上好好说说。”
没想到,他的话翁同龢不仅不愿意听,还怒道:“你一个太监,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下去!”
载湉瞥了翁同龢一眼,对宁小生挥了挥手,让他退出殿去。对翁同龢道:“先生有气,也不必对一个宫人撒。宁小生他跟着朕多年,也如先生一样,是朕身边亲近之人。先生有气直接对朕撒,不要对宫人们撒,他们何其无辜!”
翁同龢原本就因为宁小生的一句话不悦,此时又听见载湉为了宁小生指责自己,便更加动怒,大声吼道:“皇上如今为了一个太监都敢指责老臣,看来是完全不把老臣放在眼里了。”
他的怒吼声令宫人们震惊,也让载湉有些尴尬,未曾想他竟然当着宫人们的面,在自己的书房如此和自己说话。顿时怒火难压,拿起御史们弹劾他的奏折,摔在桌上,大声道:“朕要是不把先生放在眼里,那先生做的这些事,早就可以被罢免。”
顿了顿,看着翁同龢,怒道:“三月,御史何乃莹和徐道等人上奏,批评发行国债的弊端。朕知道先生是为了大清,为了朝廷,便压了下来。本月,安徽藩司于荫霖上奏,指责先生处理去年十一月胶州湾之事,随意的答应德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