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庑房里阁臣们议事至此,刘平总算带来了皇帝的宣召,宣召内阁诸位阁臣立刻至御前觐见。阁老们三三两两对视一眼,都猜测皇帝应该是找好了理由可以帮郑皇贵妃脱身事外。不过皇帝找的理由到底能不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大家还是要先去了才能知晓。
不多时,六位阁臣再次回到西暖阁外求见,陈矩奉口谕将他们迎了进去。一进门,诸位阁臣便闻到一股药味,略一扫视,果然发现御塌旁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银边瓷碗,碗中还有残留的药渍。
众辅臣在王家屏的带领下先向皇帝问了安,说了一些祈福和安慰的话,皇帝倒也没什么意外的反应,只平平澹澹地表示了一下“众爱卿好意朕已尽知”,便将话题转到了事件本身。
高务实注意到,朱翊钧此刻面色的确稍显苍白,不过精神状况看起来倒也并未太差,甚至其目光看起来还时不时显得有些凌厉——这却不知为何。
“劳诸位爱卿为朕担忧,不过现在已经没事了,诸位爱卿可以放心。”朱翊钧环顾阁臣们一眼,平静地道:“今日之事,事出意外,这一点是方才太医们会诊协商过后的结论,朕不希望外廷将来仍对此事有其他揣度,更不希望民间对此出现什么流言蜚语。”
咦?
高务实有些意外,心说难道皇帝就打算这样强行将此事压下去?要是这样的话,恐怕事情最后的发展未必能让您如意啊。
要知道像这样的事,说服阁臣倒也还算容易,但科道官们可就远不如阁臣好说话了,您虽然贵为皇帝,但如果不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这些言官岂能轻易就范?
嘿,人家可是奉着太祖皇帝旨意,就靠抬杠吃饭的呢。强压言官不让开口?这样的狠活儿,那可是连您的皇爷爷世宗嘉靖帝都翻过车呢!
这个道理显然不只是高务实懂,在场诸位阁老哪个不懂?
果然,首辅王家屏立刻表示反对,道:“自古及今,流言蜚语皆是朝廷大敌,皇上对此慎重,臣以为自无不妥。然则历代治谣之法无外乎数种,其中最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便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善者,则莫过于‘听歌谣于路’。臣愿陛下慎之、思之、勉之。”
其实王家屏这话有点刻意拔高,不过这却是文官们习惯性的做法。不只是文官们已经习惯,事实上连皇帝们也都习惯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某种成功的pua。
之所以说王家屏这番话实在刻意拔高,原因是他在这里偷换概念,将皇帝口中的“流言蜚语”实际上等同于“谶纬”、“童谣”去了。
要知道,一旦等同于“谶纬”、“童谣”,那可就是大事件了。当然,他这个概念偷换确实也很隐蔽,尤其是在大明这样的“封建王朝”时代。
谣言这个词,起初的意思是指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即民歌或民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含义逐渐衍生为指无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在古代,传播谣言的方式大致就是两种:谶纬和童谣。
因此,王家屏这话虽然是拔高,但关联性和指向性确实没错,皇帝也很难想到去否决这种关联性和指向性。
谶纬是占卜家预示吉凶用的一种用语,“谶”指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
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事物出现的动力、机制,因此常把解谜托付于从事占卜的巫师身上。无论是天气,还是国家大事,很多都会依靠占卜来决定。当然,大多数占卜的结果到最后都被验证为错误的,因此这些占卜结果也就是谣言了。
童谣则是一种相对更容易受控制的传播方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将谣言编成儿歌的形式,教会小孩子广泛传唱,从而蛊惑人心。
南庑房里阁臣们议事至此,刘平总算带来了皇帝的宣召,宣召内阁诸位阁臣立刻至御前觐见。阁老们三三两两对视一眼,都猜测皇帝应该是找好了理由可以帮郑皇贵妃脱身事外。不过皇帝找的理由到底能不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大家还是要先去了才能知晓。
不多时,六位阁臣再次回到西暖阁外求见,陈矩奉口谕将他们迎了进去。一进门,诸位阁臣便闻到一股药味,略一扫视,果然发现御塌旁的桌子上放着一个银边瓷碗,碗中还有残留的药渍。
众辅臣在王家屏的带领下先向皇帝问了安,说了一些祈福和安慰的话,皇帝倒也没什么意外的反应,只平平澹澹地表示了一下“众爱卿好意朕已尽知”,便将话题转到了事件本身。
高务实注意到,朱翊钧此刻面色的确稍显苍白,不过精神状况看起来倒也并未太差,甚至其目光看起来还时不时显得有些凌厉——这却不知为何。
“劳诸位爱卿为朕担忧,不过现在已经没事了,诸位爱卿可以放心。”朱翊钧环顾阁臣们一眼,平静地道:“今日之事,事出意外,这一点是方才太医们会诊协商过后的结论,朕不希望外廷将来仍对此事有其他揣度,更不希望民间对此出现什么流言蜚语。”
咦?
高务实有些意外,心说难道皇帝就打算这样强行将此事压下去?要是这样的话,恐怕事情最后的发展未必能让您如意啊。
要知道像这样的事,说服阁臣倒也还算容易,但科道官们可就远不如阁臣好说话了,您虽然贵为皇帝,但如果不拿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这些言官岂能轻易就范?
嘿,人家可是奉着太祖皇帝旨意,就靠抬杠吃饭的呢。强压言官不让开口?这样的狠活儿,那可是连您的皇爷爷世宗嘉靖帝都翻过车呢!
这个道理显然不只是高务实懂,在场诸位阁老哪个不懂?
果然,首辅王家屏立刻表示反对,道:“自古及今,流言蜚语皆是朝廷大敌,皇上对此慎重,臣以为自无不妥。然则历代治谣之法无外乎数种,其中最是无用甚至有害的,便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善者,则莫过于‘听歌谣于路’。臣愿陛下慎之、思之、勉之。”
其实王家屏这话有点刻意拔高,不过这却是文官们习惯性的做法。不只是文官们已经习惯,事实上连皇帝们也都习惯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某种成功的pua。
之所以说王家屏这番话实在刻意拔高,原因是他在这里偷换概念,将皇帝口中的“流言蜚语”实际上等同于“谶纬”、“童谣”去了。
要知道,一旦等同于“谶纬”、“童谣”,那可就是大事件了。当然,他这个概念偷换确实也很隐蔽,尤其是在大明这样的“封建王朝”时代。
谣言这个词,起初的意思是指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即民歌或民谚。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含义逐渐衍生为指无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在古代,传播谣言的方式大致就是两种:谶纬和童谣。
因此,王家屏这话虽然是拔高,但关联性和指向性确实没错,皇帝也很难想到去否决这种关联性和指向性。
谶纬是占卜家预示吉凶用的一种用语,“谶”指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
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苦于找不到事物出现的动力、机制,因此常把解谜托付于从事占卜的巫师身上。无论是天气,还是国家大事,很多都会依靠占卜来决定。当然,大多数占卜的结果到最后都被验证为错误的,因此这些占卜结果也就是谣言了。
童谣则是一种相对更容易受控制的传播方式,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将谣言编成儿歌的形式,教会小孩子广泛传唱,从而蛊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