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地界洋元已经甚为流通,这点上你们俩都是亲眼所见的不是么?”

    赵亮一点都不遮掩自己的盘算,谁叫他跟和珅的交情那么好呢。而且他说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哪怕是明末时候,葡萄牙、西班牙的银元就已经流入东南沿海了。

    “银元这东西质地统一,计数方便,比之我大青果内的各式不一的银样,你们说,交易时候它能省下多少功夫?”

    为了不吃亏上当,每次交易时候,光检验银两就能叫急性子们等到崩溃。赵亮穿越这几年里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

    当年他‘初来乍到’,就在银子质地上吃了好几次亏。

    那时候内心里别提多郁闷了。

    明明是赚钱的买卖,最后一核算,都要赔本了。那感觉太炒蛋了!

    “所有的耗费开支全部剔除,大概还有七八分左右的利润。这看似不高,实则油水极丰厚的,朝廷看了岂能不动心?”

    “何况这银元一经普及,火耗亦随着削减,不止利于百姓商户,亦利于朝廷不是么?”

    各省府州县的银库年年为铸造官银,都不知道要在火炉里耗掉多少两的银子,现在这不都省下了么?

    虽然赵亮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明清两朝五百年时间里,中国人就没想起过铸造金银币,只等到了清末国门彻底被打开,洋元行销,利权外溢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铸造银元。而那时候的欧美等国都已经在使用纸钞了,似乎整整晚了人家一代……

    一秒记住

    但他相信,只要自己把东西摆在和珅面前,为其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那脑袋瓜比猴都精明的和珅就绝对会大喜过望。

    七八分的利润是不高,但你要想想它们所面对的基数——整个大青果又有多少银两呢?

    在这个基数上乘以七八分利……

    老天爷啊,那会是一个叫任何人都疯狂的数字。哪怕对于满清朝廷,都是大为有益的。

    当然,赵亮这也绝不是好心的在为满清的财政事业添砖加瓦,而是他坚信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点‘富余价值’,在花钱大手大脚的乾小四眼中,根本不算啥。

    搞不好今年大造银元后叫国库多出的那点银子,来年都全花在乾小四的第五次下江南路上了。

    “都看仔细了,争取把东西全给仿造出来。谁要是还能改进技术,大爷我有重赏。”

    赵亮对着自家一干匠人师傅们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