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感谢冷雨洗春秋、bl052书友的月票)

    郑婉频过于“未雨稠缪”的问询让陈易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他想不到在上官婉儿才十一岁的时候,作为母亲的郑婉频就在考虑这件事了,好像太长远了一点,至少在陈易的感觉中是这样的。

    十一岁,他总认为这是读“小学”的年龄,还是个小屁孩,离嫁人还早呢!

    真的要怎么替上官婉儿安排生活,让她嫁什么人为妻,这些问题陈易没想过,或者说没从郑婉频的角度想过这件事,他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怀中这个女人的问询,只能含糊地应付过去,说现在上官婉儿年岁还小,还没及笄,郑婉频所顾虑的事,待上官婉儿再长几岁再说吧。

    说不定那时候上官家的荣耀也恢复了,那上官婉儿就可以以非常尊贵的身份开始后面的生活。

    没从陈易这里得到她想要的答案,郑婉频有点失望。

    不过陈易多次说的,要帮忙恢复上官家的荣耀还是让她有点向往的,她也没再在这件事上纠缠,在陈易温柔地抚摸亲吻了她一番后,酣然入睡了。感觉挺困的陈易也很快入睡,连个梦都没有。

    ……

    很快就年来到了。原本想到洛阳过年的武则天,因为身体染了小恙,又不曾去,不过对主持修建洛阳宫的贺兰敏之还是给予了奖赏,在年前下诏委以他为工部尚书,除去了“检校”两个字。

    不过贺兰敏之提议的,追封武氏先祖为亲王举动武则天并没付诸行动,但陈易知道,这只是武则天怕群臣反对,暂时没行动而已。但她已经有此决心了。

    这几个月,贺兰敏之时常进宫,向武则天建议进一步揽政,并提了很多对策。贺兰敏之表现的咄咄逼人,无论什么都尽情展露,可以说风头完全盖过了这些年得武则天宠的陈易,并且在朝堂上表现的强势,非常的惹人注目,不过这样他也得罪了一些人,受不少人微词。陈易在开始时候曾善意地劝过。也通过武顺和贺兰敏月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但贺兰敏之对此并不在意,依仗自己得武则天宠信,及作为武家唯一子嗣的荣耀,表现的进一步张狂。甚至都有指责政事堂一些宰相的行为。

    陈易在武则天那里也探问到了一些消息,武则天有想将贺兰敏之推入政事堂的打算。但这段时间贺兰敏之表现的太强势了。还得罪了一些人,让武则天放心不下,想再敲打敲打,也就延缓了为贺兰敏之造势,让他顺势入政事堂的打算。贺兰敏之当然从武则天那里听到了类似的话,知道自己有可能入政事堂。但没见到武则天有行动,心里有点着急,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这段时间有点急功近利了,在过了年后。表现上收敛了一点,不会时常在朝会上跳出来,指责哪位大臣。

    贺兰敏之终是年轻,张狂的性子藏的了一时,藏不了一世,也就在年后,政事堂的一位宰相高智周因身体原因提出来致仕,得到了武则天批复同意后,再次表露了本性,在朝堂上表现的锋芒毕露了,而且他也得到了武则天明确的许诺,会将他补进政事堂的。这更让贺兰敏之得意,有点目中无人的样子,但贺兰敏之也得到了武则天的明示,要他在朝堂上有所行动,对付一下某个人。

    这次武则天想敲打的人不是陈易,而是李显。

    李显被立为太子已经几年了,但一直没有监国理事的机会,这让许多大臣们着急。这些年武则天一直没去洛阳,也没外出避暑,但在寒冬来临之际,会去华清宫泡温汤,就在这次武则天去华清宫泡温泉之际,一些大臣提出来,让李显监国理事。理由自然是让代皇帝执掌朝事的皇后娘娘,应该给太子监国理事的机会,皇帝昏睡以前,可是给了非常多的机会让太子李弘监国理事。李弘监国是从九岁开始的,五六年经常监国理事下来,对如何处置朝事已经颇有心得,许多的朝臣都认为,现太子也要给他这样的机会。而李显这次自己也表示了这方面的意思,表示当太子多年,一直没帮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处理政事,实不是一个成年太子应该做的,看到自己的母后这么辛苦,每次去请安问候时候都看到她在批阅奏折,心里实是不忍,想替母后分担一下。

    “他们这是又一次的逼宫!”武则天依然勃然大怒,在同时召贺兰敏之与陈易密议此事时候,忍不住当两人的面发怒了。陈易心知肚明怎么一回事,在上次多位政事堂宰相向武则天发难,要武则天主持仪式,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但那时候李治神奇地“康复”了许多,甚至预期几个月李治可以醒转。但半年多过去了,李治依然昏睡当中,没有好转的迹象,看情况不可能再起来理事了。许多忧心于国事的大臣们肯定忍不住,他们想为皇帝的身后事谋想,当然他们不敢向上次一样直接逼迫武则天主持将皇位传于太子李显,他们只是委婉地向武则天表示了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储君的太子,一直没有代为监理国事的经历,这是万万不行的,要是某一天,李治真的驾崩了,那没有处理国事经验的太子,如何能负起皇帝的责任,因此就在了这次在武则天准备前往华清宫泡温汤时候,多位大臣站出来提议让太子监国,李显自己也自请命的事发生。

    武则天并不想给李显这个机会,李弘多次监国,在朝堂上声望很高的教训她可记忆犹新,她希望李显不会处任何朝事,即使是当皇帝后也是如此,那样她可以继续代为理政。她恼怒于群臣的再次“逼宫”,但大臣们的提议却是合情合理的,她甚至找不出理由来反驳,李显的请求也是很合理,很孝义,她除了称赞,没有其他处理办法,最终只能以身体染小恙为由不去华清宫,继续自己处理朝事。不过大臣们的建议并未就此停歇,他们以皇后一人代皇帝处理朝事,任务太过于繁重,理应让太子帮忙代为处理,一些不重要的奏折可以让太子在东宫属官的协助下,代为批阅,最后再交由皇后过目就行了。

    支持让太子涉足处理朝事的大臣很多,可以说政事堂的大部宰相都是不反对的,即使如李敬玄、裴炎这样被武则天倚为亲信的大臣也是如此,武则天有点顶不住压力,被迫同意让李显代为批阅一些奏本,处理一部分朝事。但她对此却是很恼火的,当然法不责众,朝中大部大臣都支持此议,她不能将所有大臣都责怪,因此怒气发泄的对象只能是一个,当然就是太子李显,她自己的儿子。

    李显请求替自己的母后分担政事,以免母亲太累,如此孝义之举自然也不能指责,太子在皇帝身体不好时候,代为处理朝事,也是非常合理的举动,武则天也不能在这方面予以责怪。

    要让李显有教训,让这个一向表现乖巧,但这次有点过分的儿子知难而退,武则天不能自己指责、降罪李显,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让朝中大臣站出来,指责李显的许多不是,要是坐实了李显的不是,武则天才可以名正言顺地责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