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明军舰队已经展开的攻击阵形所刺激,荷兰人的舰队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动。

    不同的是,他们摆出的不是进攻阵形,也不是防御阵形,反而是给人一种事态不妙便即撤退就跑的模样。

    不过大明舰队并没有立即发起攻击,荷兰人也没有我大清那般遇敌方逃为上勇的废物模样,而是静静的保持着戒备,等待自家使者回来禀报谈判情况。

    但是这不听比听了更加的让人郁气,大明的强硬态度,差点直接让亚尔曼直接暴走。

    好在残存的理智,让他并没有将进攻二字说出口,而是慢慢将愤怒压制了下来,开始快速的厘定得失。

    对于亚尔曼来说,银子并不重要,甚至船只也不是无法割舍的东西,毕竟与继续保持与大明的贸易,以及可以停留在这台湾岛的现状来说,这两样并非不能付出。

    最大的问题也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若荷兰人这次认了栽,会不会让其他列强觉得荷兰人已经开始衰落了,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才是亚尔曼最忌惮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如今根本没有这么一大笔的钱财,肯定还会从其他方面给出利益来弥补这笔赔款。

    而十艘盖帆船送出去,那他的舰队就不仅仅是被创,而是直接元气大伤,完全只有自保之力了。

    以这样的舰队去面对实力还保存大部分的西班牙人舰队,亚尔曼委实没有太大的信心能应付的过来。

    但若是激怒大明,再次爆发一场大战,那自己的损失就太大了,不仅会让如今的舰队再次受创。

    虽然大明方面大概率不会一直追击至巴达维亚,但是台湾却近在大明咫尺之内,没有了舰队的掩护,荷兰人会直接失去台湾岛,更会失去东亚这条贸易航线,未来任何一艘挂着荷兰旗帜的船只,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大明直接打击的对象。

    这一方面,亚尔曼相信海盗世家出身的郑家,依靠台湾岛这个基地,是完全可以将整条贸易航线完全置于控制之下的。

    不过亚尔曼如今已经没有多少考虑时间了,明国那边冲天的战鼓声与号角声,已经连绵响起,所有船只的风帆已经开始校正方向。

    在亚洲已经待了数年,对大明了解极深的亚尔曼知道,这是明军战争前的前奏,他们的一通鼓声敲完,接下来的便是进攻了。

    看的出来,大明方面并不是虚文恫吓,而是实打实的已经开始做起战前准备,根本不打算再多给他一丝一毫的多余时间。

    亚尔曼最后还是选择了妥协,毕竟比起东亚贸易与贸易咽喉点台湾岛来说,这点损失并不算什么。

    荷兰国缺的不是钱,也不是船,而是受限于人口数量不足,极为缺乏有经验的水手来操纵这些船只。

    眼见大明舰队已经风帆鼓动,舰队已经开始向着自己航行而来,亚尔曼再没了拖延的机会,直接下令在船头挂起之前约定好的三色灯笼,表示全盘同意明国的条件。

    在基隆港,大明代表长乐伯甘辉,与荷兰代表亚尔曼伯爵签订了明荷《基隆条约》,条约大概内容包括战争赔款,大明在荷兰所属领地享受的特别待遇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