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刚和周冕的建议貌似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是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拓思路的前提,这长城修复了,烽火台示警也有了,那么是不是只要在适当的地方安排足够的增援这长城就能守住了呢?
这个设想显然是相当靠谱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是这么防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万里长城岂止万里,时时刻刻派人在上面驻守显然是不现实的,任何王朝都负担不起这么多的边军消耗,所以,自古以来便是设置兵镇,划分区域,烽火传讯,快速支援。
这样一来,所需的边军就少多了,因为塞外游牧民族大多不擅攻城,一段长城要是有上万人驻守,他们基本上就别想攻破了,而大同镇就有上万边军精锐,只要能及时支援上去鞑子根本就别想攻破大同镇的长城。
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同镇这上万边军精锐怎么及时赶到鞑子进攻的地段。
这个问题貌似不难解决,鲁刚和周冕先后提议之后,唐顺之便拱手道:“大人,不若这样,我们将大同镇上万精锐部集结在大同府城以北,这样,他们离任何一段长城都不会超过三百里,再加上他们配备了火龙战车,一天之内赶到鞑子进攻地段支援肯定是没问题的。而这一天时间可以靠长城附近的屯卫来争取,只要我们给他们配备足够的快马和轰天雷,他们抵御一天时间问题应该不大。“
杨聪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对啊,用以前的老办法结合现在的火药武器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啊!
西周的时候便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有没有以此来戏弄诸侯而取悦褒姒暂且不去说他,这个典故足以证明一点,烽火传讯,快速支援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方法早已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杨聪当即便拍板道:“好,就以此法御敌。”
紧接着,他便开始和众人详细探讨起屯卫的具体部署来。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大同镇的卫所和守护所有一大半都是按烽火示警体系而设置的,只是经历了百余年之后这套体系已经荒废了而已。
比如大同镇北边的长城,附近并不是没有卫所,其实,每隔百里左右附近就有一个卫所,只是卫所驻地离长城还有一定的距离而已,如果把所有卫所下属的千户所驻地都搬迁到长城脚下,基本上每隔十多二十里便会有一个千户所驻地,这样一来,不论鞑子从哪里进攻,首先便将面对一个上千屯卫的抵御。
当然,在没有轰天雷之前上千屯卫肯定也顶不住数万鞑子的进攻,不过,有了轰天雷之后就不一样了,只要在鞑子攀爬城墙的时候丢下去几颗小型轰天雷又或者一颗巨型轰天雷,都不用动手,鞑子必定会被炸的从云梯上滚下去,只要轰天雷足够,上千屯卫抵挡一两个时辰是完没有问题的。
而一两个时辰过后,附近千户所屯卫必定会赶过来支援,长城上驻守的军队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只要能抵御一天的时间,一万边军精锐便会赶过来,这样一来,鞑子想要攻破长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天,杨聪便和众人商议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首先,由鲁刚负责组织人手把大同镇以北长城所有缺口部修复。
然后,由周冕负责安排人手驻守烽火台,建立烽火台示警体系。
再然后,由唐顺之和赵时春负责在长城沿线设置和建立千户所驻地,将大同镇所有靠近长城的卫所和千户所屯卫部安排到长城沿线负责第一波防御。
最后,由汤克宽负责操练大同镇边军精锐,时刻准备支援长城沿线。
这套方案确定以后,杨聪总算是稍稍放心了,只要所有边军精锐和屯卫都不懈怠,鞑子基本上是不可能攻入大同镇了。
当然,这么严谨的防御体系不是说他确定了方案之后就完没有问题了,下面人的执行力度也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毕竟大多数屯卫都放羊一般放养了上百年了,拉上战场能不能战,平时又会不会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防御都是很大的问题。
这个设想显然是相当靠谱的,因为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是这么防御塞外游牧民族入侵的,万里长城岂止万里,时时刻刻派人在上面驻守显然是不现实的,任何王朝都负担不起这么多的边军消耗,所以,自古以来便是设置兵镇,划分区域,烽火传讯,快速支援。
这样一来,所需的边军就少多了,因为塞外游牧民族大多不擅攻城,一段长城要是有上万人驻守,他们基本上就别想攻破了,而大同镇就有上万边军精锐,只要能及时支援上去鞑子根本就别想攻破大同镇的长城。
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同镇这上万边军精锐怎么及时赶到鞑子进攻的地段。
这个问题貌似不难解决,鲁刚和周冕先后提议之后,唐顺之便拱手道:“大人,不若这样,我们将大同镇上万精锐部集结在大同府城以北,这样,他们离任何一段长城都不会超过三百里,再加上他们配备了火龙战车,一天之内赶到鞑子进攻地段支援肯定是没问题的。而这一天时间可以靠长城附近的屯卫来争取,只要我们给他们配备足够的快马和轰天雷,他们抵御一天时间问题应该不大。“
杨聪闻言,不由眼前一亮,对啊,用以前的老办法结合现在的火药武器这个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啊!
西周的时候便有“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有没有以此来戏弄诸侯而取悦褒姒暂且不去说他,这个典故足以证明一点,烽火传讯,快速支援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个方法早已经过了历史的考验。
杨聪当即便拍板道:“好,就以此法御敌。”
紧接着,他便开始和众人详细探讨起屯卫的具体部署来。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大同镇的卫所和守护所有一大半都是按烽火示警体系而设置的,只是经历了百余年之后这套体系已经荒废了而已。
比如大同镇北边的长城,附近并不是没有卫所,其实,每隔百里左右附近就有一个卫所,只是卫所驻地离长城还有一定的距离而已,如果把所有卫所下属的千户所驻地都搬迁到长城脚下,基本上每隔十多二十里便会有一个千户所驻地,这样一来,不论鞑子从哪里进攻,首先便将面对一个上千屯卫的抵御。
当然,在没有轰天雷之前上千屯卫肯定也顶不住数万鞑子的进攻,不过,有了轰天雷之后就不一样了,只要在鞑子攀爬城墙的时候丢下去几颗小型轰天雷又或者一颗巨型轰天雷,都不用动手,鞑子必定会被炸的从云梯上滚下去,只要轰天雷足够,上千屯卫抵挡一两个时辰是完没有问题的。
而一两个时辰过后,附近千户所屯卫必定会赶过来支援,长城上驻守的军队就会越来越多,而且,只要能抵御一天的时间,一万边军精锐便会赶过来,这样一来,鞑子想要攻破长城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天,杨聪便和众人商议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首先,由鲁刚负责组织人手把大同镇以北长城所有缺口部修复。
然后,由周冕负责安排人手驻守烽火台,建立烽火台示警体系。
再然后,由唐顺之和赵时春负责在长城沿线设置和建立千户所驻地,将大同镇所有靠近长城的卫所和千户所屯卫部安排到长城沿线负责第一波防御。
最后,由汤克宽负责操练大同镇边军精锐,时刻准备支援长城沿线。
这套方案确定以后,杨聪总算是稍稍放心了,只要所有边军精锐和屯卫都不懈怠,鞑子基本上是不可能攻入大同镇了。
当然,这么严谨的防御体系不是说他确定了方案之后就完没有问题了,下面人的执行力度也是个很关键的因素,毕竟大多数屯卫都放羊一般放养了上百年了,拉上战场能不能战,平时又会不会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防御都是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