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过年前两天,孙刚去了县城一趟,给两位叔叔家送点儿菜、鸡子、鱼和肉,鸡子和鱼都是收拾好的,家里来客了直接可以用,蔬菜有很多是爷爷院子里种的。然后孙刚又去了趟赵涵家里,也送了很多东西,这样她家过年除了几样反季节蔬菜,其他都齐活了。

    大年三十上午,孙刚就打好糨子,和哥哥就开始贴对子和门画,家里能贴的地方都贴了,包括果园里的门上。还有大伯和几个叔叔在村子里的老房子,虽然已经多年没人住,差不多快塌了的,紧锁的大门上也贴上了红红的对子和门画,显得也喜庆。猪圈、羊圈还有鸡鸭棚子都少不了。

    忙活完后,帮爷爷家也贴上,这活前几年孙刚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孙爸和孙鹏来干。

    孙妈和王燕在厨房洗菜、择菜,晚上吃饭的人比较多,所以从上午就得准备。

    中午饭吃的很简单,也很早。农村过大年那天,一般都是两顿饭,早中饭连顿烧,大概在上午10点,年夜饭做的比较早,一般下午4-5点开饭。

    吃罢中午饭,孙刚的几个叔伯一家家的陆续到来,婶子们就开始帮忙准备,几个大人们就围在一起打扑克。

    最后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加起来一共25口人,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孙刚还没算那些出嫁的姐姐。

    年夜饭还是孙刚掌勺,他使出浑身解数,把能用到的食材都用上了,张罗出两桌好菜。有荤有素,材料大部分都是空间产的。

    我们延续传承了五千年的整个农业文明,理所当然在人们辛苦劳作一年后,阖家团聚团团围坐享受最丰盛的收成和劳动成果,这才是年夜饭饭的核心内容和精神所在。

    年夜饭,不单单只是在吃饭,同时还体现着对过去一年的深切感恩和对未来一年的殷切期盼,同时也是告别过去一年的现实和迎接未来一年的希望的仪式。那么,这一顿饭耗费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精不厌其烦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年夜饭对普通百姓来说,有比吃饭本身更加看重的东西,那就是“团圆”。

    从古至今,年三十儿守岁,多是全家人围在一起的,这一天,人们是根本不会外出的,尤其是年夜饭,人们是根本不会随便到外面去吃的。为什么?为的就是那全家人围炉夜话其乐融融的团圆气氛,和那种能够让人暖到心窝子里的亲情。

    但曾几何时,年味儿首先在“城里人”圈子里越来越淡,他们还美其名为享受生活。他们本来日常的生活就是人情淡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状态,甚至可以忘记那种大家庭的温暖和欢乐,他们要享受的只是二人世界,只是一个比较长而且比较特别的假日,要享受的只是他们羡慕已就西方人的那种自由自在得到出现光不用干活儿的度假方式(有人说这就是“小资情调”)。

    于是在这些人的圈子里,“年夜饭”也就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有的团圆、守家、祈福的意义,在他们的眼里最终也只是一顿需要铺张一点丰盛一点的饭菜了。

    他们不再愿意跟家里人一起自己动手做,于是就有商家、饭店看到商机,搞出了“年夜饭特餐”之类的东西,这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吧。

    再以后,在这个圈子的带动和发展下,人们也跟风也赶时髦,越来越多的人去捧这些“年夜饭特餐”的场,反正年味儿已经平淡如此,又何争这一顿饭呢?于是再到后来人们甚至放弃了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的习俗,改做去旅游度假了。

    固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劳累辛苦,懒得再自己动手,想要争取多一点时间来享受春节假期,这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由饭店商家搞出来的“年夜饭”真的能够算是“年夜饭”吗?而且这些由饭店商家搞出来的“年夜饭”越来越变味儿,本来一桌寓意着团圆、幸福、感恩、亲情的年夜饭,成了摆阔、斗富、铺张、冒傻气的奢侈消费。如何去找寻本来的温馨和温情?

    孙刚前两年都是在城里过的春节,年味儿确实很淡,孙刚都没感觉出来是过年。除了给亲人打电话拜年才有那种“年”的感觉,那时特别思念、特别的想家。

    年夜饭就是年夜饭,年夜饭不止是用来吃的,更是用来感受的。只有全家一起动手自己去做,才能细细体味细细感受到这一顿饭中饱含的深意和浓浓的情感。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一阵又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从村里传来,看来村里也有开饭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