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莲说的小心谨慎,朱厚照却面无表情。

    对于这种事情,朱厚照其实没有什么太吃惊的地方。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随着大明朝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却并没有增加多少。

    如果说明朝初年,百姓们还有地方可以去屯垦,但是到了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土地给百姓屯垦了。

    至于说到其他的地方,那就是移民了,移民实边就是这种政策之一,可是这个政策却没有办法实现。

    先不提故土难离这样精神上的东西,单单是现实条件就不允许。在这种交通环境下,几十万的人口大迁徙,路上会死多少人?这一路上会消耗多少粮食?

    所以明朝有严苛的人口户口制度,不让百姓到处乱走,所以才会形成流民。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存压力如此之大,百姓自然会想办法活命。

    这也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来历,荆襄地区的流民也就是这样聚集起来的。

    这些年手工业发达,浙江很多地方都已经实现了改稻为桑,各种走私生意非常的多,但总体上应该还算平稳,大家只是靠着出海做买卖赚钱,还没有发展到倭寇的程度。

    真正大规模的出现倭寇,是嘉靖年间。那时候我国战乱频繁,基本上商旅已经断绝了,同时嘉靖初年以后,嘉靖皇帝借口宁波“争贡事件”,下令严禁造违式大船,凡是属于违禁海船的尽数毁掉,规定“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企图断绝一切海上联系和贸易往来。

    然而,到嘉靖二十年(1540年)后,反而出现了“禁越严而寇越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反而更大,“倭寇”在东南沿海迅速泛滥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因为朝廷的原因。

    因为当时嘉靖皇帝畏惧海上来的敌人,除了倭寇之外,还有一些葡萄牙人,所以朝廷对海禁越来越严,于是就断了沿海一些人的生路,他们自然就要反抗,所以后来才会出现像汪直那样的人。

    其实明朝的倭寇战争,说到底就是民间海贸与政府禁海之间的斗争,这就是事情的本质,只不过最后演变成了不可收拾的状态。

    当时倭国动乱,葡萄牙人虎视眈眈,朝廷禁海,使得沿海的人彻底没得生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武力反抗,所以他们出海,他们打造战船,他们打倭国,他们在我国占领港口作为基地,他们打葡萄牙人,他们与葡萄牙人贸易,这一切都是需要强大的武力基础,所以汪直迅速的壮大。

    原本如果明朝招安了汪直,在那个时候将目光投向海外,一切都是来得及的,

    只不过汪直投降之后被王本固给杀了,使得一切功亏一篑,倭寇的情况也迅速糜烂了起来。没有了弥合的可能,双方只能大打出手。所以事情才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当下的这个时候,事情远没有后来那么糟。

    一来民间的走私贸易依然繁盛,朝廷基本上没怎么管。虽然朝廷没有收到税,没有收入,但事实上,民间并没有禁绝,无论是百姓还是沿海的商人,他们都活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