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问答中,楚歌设出了一个新的条件,那就是把秦楚两国放在得了敌对的立场上。
这个前提是秦国想要进攻楚国,但不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不实现,仅是一种可能,但是在楚歌的回答中,秦国已经成了一个现实的威胁。
这种辩论的技巧放在这里却没人看出来,甚至还有人主动配合。
“我大楚有带甲之士五十万,兵多将广,幅员辽阔,据有整个长江之地,又何惧秦国?”说这话是一位年岁不大的兵家修士,他身上的官袍上绣有走兽,这是一个很显眼的区别,证明是他是一位军中将领。
不过说起这个,楚歌可就来精神了,当即长篇大论起了秦国的威胁。
这事他已经很熟悉了,一方面秦国强大是事实,另一方面,有许多事实是经过加工的,比如说兵家圣人白起的可怕,楚歌是新郑一战的亲历者,这件事上没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当即,楚歌便将秦军的种种罪行说了出来,尤其强调了发生在新郑的屠杀,其间或许有添油加醋的色彩,但是他可以保证,至少有五成是真实的。
至于剩下的五成,自然是往秦军身上泼脏水了。
这种事情不能怪楚歌不仁义了,是圣人白起不仁在先,屠戮整个韩国,尤其是新郑城中,逃脱者寥寥无几。
这个世上不是没有说理的地方,不仁不义者,自然要承担来自旁人的压力。
有关新郑一战的事情,楚歌已经尽力在宣扬了,他现在或许没有能力让兵家的圣人付出代价,但是世俗舆论的压力足以让秦国喝上一壶。
秦军如此暴虐,六国中人无比惶惶自危,生怕下一刻屠刀会落到自己头上。
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威胁,像是达摩克里斯之剑那般悬在所有人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坠落下来。
一时间,整个朝堂上只有楚歌激昂和悲切的声音,其他人都在静静聆听。
等到一番话说完,大殿内雅雀无声,所有人都被秦军的暴行惊呆了。
邸报是一回事,真有亲历者描述当时的情形,那又是另一回事。
在楚歌的描述下,所有人都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新郑城中,韩王非无力回天的绝望。
有种词语叫做兔死狐悲,用来形容楚国中人正是贴切不过。
新郑一战的惨况,在楚国朝堂上引起了震动。
这个前提是秦国想要进攻楚国,但不是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它只是一个假设。
这个假设有可能实现,也有可能不实现,仅是一种可能,但是在楚歌的回答中,秦国已经成了一个现实的威胁。
这种辩论的技巧放在这里却没人看出来,甚至还有人主动配合。
“我大楚有带甲之士五十万,兵多将广,幅员辽阔,据有整个长江之地,又何惧秦国?”说这话是一位年岁不大的兵家修士,他身上的官袍上绣有走兽,这是一个很显眼的区别,证明是他是一位军中将领。
不过说起这个,楚歌可就来精神了,当即长篇大论起了秦国的威胁。
这事他已经很熟悉了,一方面秦国强大是事实,另一方面,有许多事实是经过加工的,比如说兵家圣人白起的可怕,楚歌是新郑一战的亲历者,这件事上没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当即,楚歌便将秦军的种种罪行说了出来,尤其强调了发生在新郑的屠杀,其间或许有添油加醋的色彩,但是他可以保证,至少有五成是真实的。
至于剩下的五成,自然是往秦军身上泼脏水了。
这种事情不能怪楚歌不仁义了,是圣人白起不仁在先,屠戮整个韩国,尤其是新郑城中,逃脱者寥寥无几。
这个世上不是没有说理的地方,不仁不义者,自然要承担来自旁人的压力。
有关新郑一战的事情,楚歌已经尽力在宣扬了,他现在或许没有能力让兵家的圣人付出代价,但是世俗舆论的压力足以让秦国喝上一壶。
秦军如此暴虐,六国中人无比惶惶自危,生怕下一刻屠刀会落到自己头上。
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威胁,像是达摩克里斯之剑那般悬在所有人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坠落下来。
一时间,整个朝堂上只有楚歌激昂和悲切的声音,其他人都在静静聆听。
等到一番话说完,大殿内雅雀无声,所有人都被秦军的暴行惊呆了。
邸报是一回事,真有亲历者描述当时的情形,那又是另一回事。
在楚歌的描述下,所有人都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新郑城中,韩王非无力回天的绝望。
有种词语叫做兔死狐悲,用来形容楚国中人正是贴切不过。
新郑一战的惨况,在楚国朝堂上引起了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