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试过后马上就到了九月,此时正好到了放为期一月的“授衣假”的时候了。五月的田假,杨云清他没有回去,还是呆在了府城这边,而这个九月的授衣假,杨云清是打算要回去看看的。
近来祁县那边比起往常,的确是热闹了不少,天天都有外地人来。近来几月,海伯那边又收到了不少商人要办厂的来信,一时之间,也忙了很多,不过还好人手够了,也忙的过来。
至于那藏书楼和学院,也已经大概要建成了。因为当初消息早早地放了出去,所以县里有许多人都在期盼着这事。
这些情况,杨云清虽然都在心中听海伯叙述了,但是到底没有亲眼回去看一看来的要好。而且对杨云清来说,这次回去,也只是顺便的事,事实上他是另有目的的。
岁试之后,他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去找府学里的教授请假一年,打算远行游学。
在杨云清眼里,科举考的远远不只是那几本四书五经上的内容,更多的是文章词句之中,透露出的考生自己的思想还有阅历。历年来,考上进士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二十往上的年龄,三十不少有,四五十也不罕见,但是十几岁的少年却是寥寥无几。
历来不到弱冠之年考上进士的少年,往往不被称作天才,也要被称一声少年英才了。的确,若不是本身便天资聪颖,才超众人,如何能考中呢?比起那些二三十岁的人,少年的确是缺少了一些阅历。
阅历这个东西,不是每天读书就能从书中读来的,至少杨云清他做不到。他在现代的时候,也是二十七八岁的人了,事情也见了不少,更是因为家庭的缘故,眼界也比一般人广一些。但是来到这古代,除了徽州府这个地方,杨云清再也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了。
俗话都说“十里不同俗”,光是府城这边便有许多风土人情就和祁县那边不一样了,更别说徽州府之外的地方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一来,胸中方能脱去尘浊,丘壑自营,文章落笔处,血肉丰满,脱去空泛。
二者,杨云清他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便是读书做官。古代无人权,杨云清若是真的被现在一时的安逸所迷惑,认为经商是条可以一条路走到黑的选择,那他还真的是蠢了。现在因为许多的原因,经商办厂一直也没有受到什么阻挠,但是世态易变,谁也不能说未来如何,杨云清可不想以后在绝对的强权之下,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既然以后要读书做官了,那他对以后的情况也大概都能推断清楚了。
在乡试之前,他这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是还算宽松的,无非就是在府学念书,而且一年还能放几次假呢。不过若是他几年后乡试中了举人,之后次年便要进京参加会试了,会试若是不中,他还能再等三年,参加下一次会试,这三年之间,时间倒是随他安排。只是若是他会试也中了,那以后时间上可就是被限制死了。
会试中了,殿试基本不会再被黜落下去,到时候考中三甲,自然就会授官了。授官之后,不管你是入翰林院还是成为庶吉士亦或是外放,无故都不得擅离职守,更别说给你放个长假了。
而且官场上有规定,官员任职时,一般都会避嫌,不会到祖籍之地任职。很多人除了丁忧,可能等到年老辞官的时候,才能回到故里。
而且在外为官,任期一般为三到九年不等,任期之内,更是不得离开任职地。这也就是说,以后你做官了,你这一生能到哪里,你自己决定不了,这要看上面给你授什么官,分配到哪里。他给你分到哪,你就得去到哪。
在杨云清看来,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忍受的了失去什么。有时候官职越大,自由度越低。朝堂上的那几位首辅次辅,哪个不是位高权重?还有其他那些每天要上朝的官员,可以是说是这一生在辞官之前,就是定居在京城了。除非陛下派你出京,其他时候,更是每天都要去点卯。
杨云清他自己也不能确定乡试会试能不能一次性考中,不过他还是想做先一步打算,趁着还没到乡试,先去游学一年,看一看大周朝各地的人情风景。
现在正好岁试结束,只要在下一年八月之前回来,便能赶上岁试,实在赶不上也没事,“高考”都有人因病或者其他原因弃考,一个岁试弃考也不算什么了。
而且今年出发去游学,一年之后回来可以继续潜心读书,调整心态准备乡试。若是晚个一两年再去游学,路上舟车劳顿,读书之事免不得会荒废一二,到那时又会临近乡试,状态调整不及,到时候自然也会对乡试有些影响。
游学这事,杨云清直接找的是府学里的教授。而教授对于杨云清这个请求自然是十分惊讶,他问了几句杨云清想要游学的缘故,待听到杨云清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便沉思了一会。
近来祁县那边比起往常,的确是热闹了不少,天天都有外地人来。近来几月,海伯那边又收到了不少商人要办厂的来信,一时之间,也忙了很多,不过还好人手够了,也忙的过来。
至于那藏书楼和学院,也已经大概要建成了。因为当初消息早早地放了出去,所以县里有许多人都在期盼着这事。
这些情况,杨云清虽然都在心中听海伯叙述了,但是到底没有亲眼回去看一看来的要好。而且对杨云清来说,这次回去,也只是顺便的事,事实上他是另有目的的。
岁试之后,他思考了很久,最终决定去找府学里的教授请假一年,打算远行游学。
在杨云清眼里,科举考的远远不只是那几本四书五经上的内容,更多的是文章词句之中,透露出的考生自己的思想还有阅历。历年来,考上进士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二十往上的年龄,三十不少有,四五十也不罕见,但是十几岁的少年却是寥寥无几。
历来不到弱冠之年考上进士的少年,往往不被称作天才,也要被称一声少年英才了。的确,若不是本身便天资聪颖,才超众人,如何能考中呢?比起那些二三十岁的人,少年的确是缺少了一些阅历。
阅历这个东西,不是每天读书就能从书中读来的,至少杨云清他做不到。他在现代的时候,也是二十七八岁的人了,事情也见了不少,更是因为家庭的缘故,眼界也比一般人广一些。但是来到这古代,除了徽州府这个地方,杨云清再也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了。
俗话都说“十里不同俗”,光是府城这边便有许多风土人情就和祁县那边不一样了,更别说徽州府之外的地方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一来,胸中方能脱去尘浊,丘壑自营,文章落笔处,血肉丰满,脱去空泛。
二者,杨云清他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那便是读书做官。古代无人权,杨云清若是真的被现在一时的安逸所迷惑,认为经商是条可以一条路走到黑的选择,那他还真的是蠢了。现在因为许多的原因,经商办厂一直也没有受到什么阻挠,但是世态易变,谁也不能说未来如何,杨云清可不想以后在绝对的强权之下,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既然以后要读书做官了,那他对以后的情况也大概都能推断清楚了。
在乡试之前,他这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是还算宽松的,无非就是在府学念书,而且一年还能放几次假呢。不过若是他几年后乡试中了举人,之后次年便要进京参加会试了,会试若是不中,他还能再等三年,参加下一次会试,这三年之间,时间倒是随他安排。只是若是他会试也中了,那以后时间上可就是被限制死了。
会试中了,殿试基本不会再被黜落下去,到时候考中三甲,自然就会授官了。授官之后,不管你是入翰林院还是成为庶吉士亦或是外放,无故都不得擅离职守,更别说给你放个长假了。
而且官场上有规定,官员任职时,一般都会避嫌,不会到祖籍之地任职。很多人除了丁忧,可能等到年老辞官的时候,才能回到故里。
而且在外为官,任期一般为三到九年不等,任期之内,更是不得离开任职地。这也就是说,以后你做官了,你这一生能到哪里,你自己决定不了,这要看上面给你授什么官,分配到哪里。他给你分到哪,你就得去到哪。
在杨云清看来,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忍受的了失去什么。有时候官职越大,自由度越低。朝堂上的那几位首辅次辅,哪个不是位高权重?还有其他那些每天要上朝的官员,可以是说是这一生在辞官之前,就是定居在京城了。除非陛下派你出京,其他时候,更是每天都要去点卯。
杨云清他自己也不能确定乡试会试能不能一次性考中,不过他还是想做先一步打算,趁着还没到乡试,先去游学一年,看一看大周朝各地的人情风景。
现在正好岁试结束,只要在下一年八月之前回来,便能赶上岁试,实在赶不上也没事,“高考”都有人因病或者其他原因弃考,一个岁试弃考也不算什么了。
而且今年出发去游学,一年之后回来可以继续潜心读书,调整心态准备乡试。若是晚个一两年再去游学,路上舟车劳顿,读书之事免不得会荒废一二,到那时又会临近乡试,状态调整不及,到时候自然也会对乡试有些影响。
游学这事,杨云清直接找的是府学里的教授。而教授对于杨云清这个请求自然是十分惊讶,他问了几句杨云清想要游学的缘故,待听到杨云清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便沉思了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