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光”是个树洞类app,也是日记类app,用户可以在上面倾述,分享,记录自己的情绪心声,公共可以浏览的平台叫“黑洞”,黑洞不仅接收负面情绪,也收纳好心情的分享。

    每一条内容投递到黑洞之前需要选择“消散”,“保藏”,或者“蹭亮”,对应坏,平淡,好三种情绪。

    其他人浏览内容时,每一条内容上只会出现一个可点击的按钮,或者“消散”,或者“保藏”,或者“蹭亮”。

    “消散”数达到365个,投递到树洞的帖子就会被后台删除,消散,而用户会获得一枚光之碎片。

    “保藏”数和“蹭亮数”达到365个,用户一样也会获得一枚光之碎片。

    收集365个光之碎片,可以制作生成一颗星星。

    用户光之碎片还可以通过帮助别人点击“消散”、“保藏”或者“蹭亮”来获得,点击数累计达到365个,也可以获得一枚碎片。

    一开始的整体的框架概念也是沈清慈提出的,当时她正在考虑剥离出来的交流树洞模块要不要再单独做一个app,偶然看到一个文章,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我们的宇宙可能处在一个黑洞中”(注1)。

    一般的认知里,黑洞是坟场是垃圾场,黑洞会吞噬一切,连光都能吸收,原来还有另一种可能,黑洞里竟然会有一个宇宙吗?不,也有可能是多个宇宙。

    沈清慈觉得这个观点特别的颠覆又好玩,突然也就有这么个灵感。

    回收负面情绪制作星星。

    至于app的名字,“摇光”,本来就是一个星星的名字,北斗七星之一,又谐音“要光”,就这么暂时定了下来。

    后来的一些细节是讨论出来的,包括增加正面情绪的分享,增加个人页面的记录保存功能等等,具体的细节也还在打磨中,比如每个人每天是否限定只能发一次内容,比如碎片的获得的难易度调整等等。

    但是这个项目不着急,放在另外两个项目之后,等到它们都上线了,才正式开始。

    沈清慈也是自己有空了先慢慢想象琢磨着。

    这几个月,在和这个设计开发团队沟通的过程中,沈清慈听到他们提及一直尝试在找投资人。

    几乎没有犹豫地,沈清慈就问他们,她可以吗?

    资金的话一两千万的够不够,她可以先打300万,往后每个月追加50万,如果不够,等她明年18岁后,还可以再增加。

    确实就像黎清姐姐说的,他们的设计开发能力确实特别强。

    沈清慈被苏晓晓带的,也会打一些游戏,自己每天手机打开也是各种app,虽然她是从用户的角度来体验,但是也能很清晰地从中分辨出他们设计的app确实很棒,用户体验很好,还有整体的色彩搭配,美学设计她也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