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明忠见状,上前一步,神情坚定,朗声道:“圣上,此账簿和名册确非存于清秋阁,而是从多方搜集线索,逐一查证所得。其中所记,字字句句皆有出处,非凭空捏造。西陵氏一族在朝中结党营私,买官卖官,贪污腐败,已非一日之寒。此账簿便是其罪行的铁证,望圣上明鉴,严惩不贷,以正朝纲,安民心。”
皇帝复又缓缓翻开账簿,目光骤然凝于其中一页,其上竟钤印着一枚熟悉的图纹,色泽沉郁如干涸之血,清晰可辨“御前带刀侍卫长”几字,下方则是苍劲有力的一个“卫”字印记。此图纹印记,正是昔日卫世杰腰牌之标识,独一无二。
皇帝自然知道,宫中侍卫若是身故或离职,其腰牌必被收缴销毁。若是想要假造,何其之难。看到这个印记,皇帝心中一震,皇帝瞬间明白了这本账簿的来源,对萧明忠的陈词深信不疑。
当年,皇帝确曾密令卫世杰暗中追查西陵一族不法之事,意图剪除其羽翼,以固皇权。然而,永康十一年间,天灾频仍,皇帝吩咐卫世杰后,便不得不离宫为万民祈福,无暇他顾。待归宫之时,却惊闻卫世杰擅闯顺妃寝殿,行止有亏,意图不轨,遂被囚于狱中。谁料,在狱中受审之际,卫世杰坚称无辜,终因用刑失度,不幸罹难。此事之后,皇帝对西陵家的调查便暂时搁置。
此刻,凝视着那血色印记,皇帝心中五味杂陈,一切疑云豁然开朗。原来,卫世杰当年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已悄然将搜集的关键证据紧握手中,只是命运弄人,终归还是迟了一步。
而这一迟,便是漫长的十四个春秋。
好在,十四年后,卫世杰的忠诚与牺牲终得昭彰,其一番苦心与努力未曾白费。皇帝看着卫世杰的腰牌图案,明白此印记便是十四年前卫世杰留给他的讯息——此证物所现,即为铁证,真相不容掩盖。
然而,账簿虽为铁证,但孤证难立,皇帝深知仅凭此难以服众。于是,皇帝抬眸望向了岑思卿,给予厚望与其,他深信岑思卿必然还有其他证据。
“仅此,确实不足以为信。”皇帝注视着岑思卿,神情威严,眼中却有几分期待地问道:“你可还有其余证据,能与此账簿相互印证?”
言毕,殿内静谧无声,众人屏息以待,目光皆聚焦于岑思卿身上。
果不其然,岑思卿未负圣望,轻轻颔首,随后目光示意大殿后方。站在大殿后方的萧博衍见状,立即走出紫宸殿,并引领了三人至御前,而后悄然退至一旁。
皇帝威严地俯视着跪拜于殿前的三人,目光扫过其中一人的满身伤痕,不禁心生疑惑:“你们三人是何人?”
岑思卿连忙上前一步,恭敬代为解释道:“父皇,此三人乃是西陵氏在地方贪赃枉法、买官卖爵、构陷忠良、欺上瞒下,乃至雇凶杀人种种恶行的证人。”
不待皇帝进一步垂询,三人已按捺不住,纷纷将所知所历,一一和盘托出。他们详细叙述了西陵氏如何在地方上巧取豪夺、聚敛钱财,又如何以权势为饵,诱使他们步入仕途;而后,当罪行败露之际,西陵氏又如何冷酷无情,企图将他们灭口以绝后患。
西陵文璟在一旁,听闻此言,心如寒冰。即便春意已渐浓,他身躯却止不住微微发颤,冷汗直下。他颤抖着双膝,勉强跪行至前,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惶恐:“圣上,臣西陵文璟恳请圣上明察,我西陵氏与此三人素昧平生,更无瓜葛。此等贩夫走卒之言,真假难辨,望圣上切勿轻信,以免遭人蒙蔽啊!”
“圣上明鉴,草民所言,绝无半点虚妄。”其中一人愤然抬头,目光坚定,反驳道,“草民身上这些伤痕,正是西陵家族豢养的刺客,为灭口而留下的铁证。若非为揭露西陵一族的滔天恶行,以正视听,草民何至于不顾生死,千里迢迢赶来瑞京,只为在圣上面前求得一个公道?”
“父皇。”岑思卿语气凝重,接续道:“西陵一党的恶行,非但十四年前之旧账,实则根深蒂固,至今仍在朝野间暗中作祟,僭越妄为,欲图一手遮天,混淆视听。”言罢,他恭敬地呈上几份奏章,继续解释道:“此乃儿臣派人秘密查探而得。骞北之地,近来风波暗涌,异动频频,然朝堂上下皆闻所未闻,无人知晓。全因西陵氏一党,暗中勾结,拦截了所有骞北向宫中传报的消息,意图越俎代庖,掩盖真相,蒙蔽圣听。”
皇帝缓缓展开岑思卿呈上的几份来自骞北驻军的奏章,字字句句,皆是边疆传来的紧急与真相。他沉默良久,眼神在字里行间穿梭,最终,缓缓抬眸,目光如炬,直视着殿下的西陵文璟,语气中满是对往昔的感慨与现今的失望:“西陵氏,昔日为我朝开国勋臣,身披战袍,铁血丹心,为我岳国开疆拓土,立下不朽功勋;朝堂之上,亦是智计百出,为社稷安宁,呕心沥血。先帝与朕亦皆铭记其恩,厚待其族,以彰其功。”
言及此处,皇帝语气骤变,威严之中夹杂着难以遏制的愤怒:“然,世事无常,人心易逝。西陵一族,竟背弃先祖之训,德行沦丧,以权柄为私器,行贪污枉法之事。更胆大妄为,构陷忠良,视社稷安危于无物。此等行径,实乃天理难容,令朕痛心疾首,愤不能平。”
西陵文璟闻言,即刻再次叩首恳请道:“圣上,我西陵氏对岳国和圣上,忠心耿耿,断不可行那刁民口中诽谤之事,望圣上洞察秋毫,明辨是非。”
皇帝复又缓缓翻开账簿,目光骤然凝于其中一页,其上竟钤印着一枚熟悉的图纹,色泽沉郁如干涸之血,清晰可辨“御前带刀侍卫长”几字,下方则是苍劲有力的一个“卫”字印记。此图纹印记,正是昔日卫世杰腰牌之标识,独一无二。
皇帝自然知道,宫中侍卫若是身故或离职,其腰牌必被收缴销毁。若是想要假造,何其之难。看到这个印记,皇帝心中一震,皇帝瞬间明白了这本账簿的来源,对萧明忠的陈词深信不疑。
当年,皇帝确曾密令卫世杰暗中追查西陵一族不法之事,意图剪除其羽翼,以固皇权。然而,永康十一年间,天灾频仍,皇帝吩咐卫世杰后,便不得不离宫为万民祈福,无暇他顾。待归宫之时,却惊闻卫世杰擅闯顺妃寝殿,行止有亏,意图不轨,遂被囚于狱中。谁料,在狱中受审之际,卫世杰坚称无辜,终因用刑失度,不幸罹难。此事之后,皇帝对西陵家的调查便暂时搁置。
此刻,凝视着那血色印记,皇帝心中五味杂陈,一切疑云豁然开朗。原来,卫世杰当年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已悄然将搜集的关键证据紧握手中,只是命运弄人,终归还是迟了一步。
而这一迟,便是漫长的十四个春秋。
好在,十四年后,卫世杰的忠诚与牺牲终得昭彰,其一番苦心与努力未曾白费。皇帝看着卫世杰的腰牌图案,明白此印记便是十四年前卫世杰留给他的讯息——此证物所现,即为铁证,真相不容掩盖。
然而,账簿虽为铁证,但孤证难立,皇帝深知仅凭此难以服众。于是,皇帝抬眸望向了岑思卿,给予厚望与其,他深信岑思卿必然还有其他证据。
“仅此,确实不足以为信。”皇帝注视着岑思卿,神情威严,眼中却有几分期待地问道:“你可还有其余证据,能与此账簿相互印证?”
言毕,殿内静谧无声,众人屏息以待,目光皆聚焦于岑思卿身上。
果不其然,岑思卿未负圣望,轻轻颔首,随后目光示意大殿后方。站在大殿后方的萧博衍见状,立即走出紫宸殿,并引领了三人至御前,而后悄然退至一旁。
皇帝威严地俯视着跪拜于殿前的三人,目光扫过其中一人的满身伤痕,不禁心生疑惑:“你们三人是何人?”
岑思卿连忙上前一步,恭敬代为解释道:“父皇,此三人乃是西陵氏在地方贪赃枉法、买官卖爵、构陷忠良、欺上瞒下,乃至雇凶杀人种种恶行的证人。”
不待皇帝进一步垂询,三人已按捺不住,纷纷将所知所历,一一和盘托出。他们详细叙述了西陵氏如何在地方上巧取豪夺、聚敛钱财,又如何以权势为饵,诱使他们步入仕途;而后,当罪行败露之际,西陵氏又如何冷酷无情,企图将他们灭口以绝后患。
西陵文璟在一旁,听闻此言,心如寒冰。即便春意已渐浓,他身躯却止不住微微发颤,冷汗直下。他颤抖着双膝,勉强跪行至前,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惶恐:“圣上,臣西陵文璟恳请圣上明察,我西陵氏与此三人素昧平生,更无瓜葛。此等贩夫走卒之言,真假难辨,望圣上切勿轻信,以免遭人蒙蔽啊!”
“圣上明鉴,草民所言,绝无半点虚妄。”其中一人愤然抬头,目光坚定,反驳道,“草民身上这些伤痕,正是西陵家族豢养的刺客,为灭口而留下的铁证。若非为揭露西陵一族的滔天恶行,以正视听,草民何至于不顾生死,千里迢迢赶来瑞京,只为在圣上面前求得一个公道?”
“父皇。”岑思卿语气凝重,接续道:“西陵一党的恶行,非但十四年前之旧账,实则根深蒂固,至今仍在朝野间暗中作祟,僭越妄为,欲图一手遮天,混淆视听。”言罢,他恭敬地呈上几份奏章,继续解释道:“此乃儿臣派人秘密查探而得。骞北之地,近来风波暗涌,异动频频,然朝堂上下皆闻所未闻,无人知晓。全因西陵氏一党,暗中勾结,拦截了所有骞北向宫中传报的消息,意图越俎代庖,掩盖真相,蒙蔽圣听。”
皇帝缓缓展开岑思卿呈上的几份来自骞北驻军的奏章,字字句句,皆是边疆传来的紧急与真相。他沉默良久,眼神在字里行间穿梭,最终,缓缓抬眸,目光如炬,直视着殿下的西陵文璟,语气中满是对往昔的感慨与现今的失望:“西陵氏,昔日为我朝开国勋臣,身披战袍,铁血丹心,为我岳国开疆拓土,立下不朽功勋;朝堂之上,亦是智计百出,为社稷安宁,呕心沥血。先帝与朕亦皆铭记其恩,厚待其族,以彰其功。”
言及此处,皇帝语气骤变,威严之中夹杂着难以遏制的愤怒:“然,世事无常,人心易逝。西陵一族,竟背弃先祖之训,德行沦丧,以权柄为私器,行贪污枉法之事。更胆大妄为,构陷忠良,视社稷安危于无物。此等行径,实乃天理难容,令朕痛心疾首,愤不能平。”
西陵文璟闻言,即刻再次叩首恳请道:“圣上,我西陵氏对岳国和圣上,忠心耿耿,断不可行那刁民口中诽谤之事,望圣上洞察秋毫,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