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甘草泻心汤本来是治疗胃肠炎的,但是因为重用了甘草补虚,加上半夏、生姜、黄芩、黄连平调寒热,所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有奇效。(关于泻心汤的详细方解,打算在后续剧情中详讲。)

    但是往往像这种情况,三剂是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效果的。

    民国名医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曾经说过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但是他提到了,需要长期服用才能见效。

    所以李介宾则是直接在这基础上加了肉桂、附子。

    既然要补虚,那就看准了,一补到位!

    这才是这个方子的精髓。

    王天赐听完李介宾的解释后,还是不理解:“那之前又是怎么发现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口腔溃疡的呢?”

    毕竟胃肠炎跟口腔溃疡……有什么……关系?

    咦,大胆点联想!肠胃炎是肠胃里面发炎,也就是粘膜受损,而口腔溃疡是嘴里粘膜受损,好像也完全说的通呀!

    李介宾听了之后,对这个老实人刮目相看了,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想法,也能说的通。

    老刘老唐则是不满意,咱们是中医,这种说法说起来有点道理,但是不够中医呀。

    李介宾笑笑,老头子讲究还挺多。

    如果是按照中医的说法的话,倒也不是不行。

    关于病名学,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客观来说,中医的病名并没有西医的规范,这是吃了年代的亏,承认了也不丢人。

    很多中医的病名,其实就是症状本身,如同鼓胀、水肿、咳嗽等。

    现在不是都搞什么中西医病名对照嘛,比如中医的感冒跟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

    什么?你不知道呀,感冒最早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西医对应的病名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上感”。

    所以中医其实一直都是深入人心的,只是大家不知道,很多嘴里叫着感冒以为这是西医病名,没几个说自己是上呼吸道感染的。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