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乙举手发言:“

    春秋战国时期着名医家扁鹊,即可通过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难经》中提出的独取寸口法,被沿用至今。”

    学生太优秀有时候也是一种烦恼呀。

    “回答的很好,那我们继续讲课吧。”

    刚刚才有春意,天还有点冷,但是两个问题下来,何老师感觉自己已经有点不自觉冒汗了。

    这个班有点邪乎。

    “我们先讲这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不行,不信这个邪,再问个学生,看了看,一眼挑中了李介宾,“这位同学请回答一下,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班里的同学看着这一幕,居然感觉很是眼熟,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大树乐了:何老师,你提问谁不好,提问他干嘛?不要面子了吗?

    李介宾看了看左右,是在问我吗?确定后站起来回答道:

    “此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何老师点头赞许,说的好,刚想夸一夸,结果李介宾顺着不停就继续往下说。

    “《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

    何老师面色有点困难。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认清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何老师脸色挂不住了,有心想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