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习惯抄作业的朱元璋(2/3)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应天知府秦枫,之前曾是淳化知县,淳化县的枫兰县学,就是这位秦大人一手创建的。
所以,这事情还用再动脑子么?
什么档次,敢跟秦大人主政的淳化县,选出同样的人才数量?
尊重领导,这是几乎烙印在每个华夏人基因里的习惯。
因此,秦枫现在手里拿到的府试名单,一共两百九十三人,按照秦枫的规则,选出的这不到三百人里,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小的还不到八岁,最大的则已经超过八十。
这个跨度,是非常夸张的!
接下来的府试,就要从这不到三百人中,再次优中选优,选择真正德才兼备,并拥有执政能力的人,进入到朝廷组织的院试中。
通过院试,就是秀才。通过乡试,就是举人。通过会试,就是进士。
进士当中的巅峰人才,就会有幸走入金銮殿,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并决出状元、榜眼、探花,从此开启跨马游街,春风得意的开挂人生……
这些,都是自隋文帝杨坚开科取士以来的老传统了,后来又经女皇武则天发扬光大,形成更清晰的科举制度,沿用后世。
只不过,此次大明重开科举,因为人才匮乏,又因为是第一届,所以并没有时间去形成从秀才,举人,直到进士的这个过程。
首届大明科举,为了解决各地严重缺官的问题,大明皇帝朱元璋决定破格擢升,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能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院试到殿试的全过程,一战成名,从此青云直上,大放异彩。
不然,院试三年后再乡试,乡试三年后再会试……这样搞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朱元璋见到第一批殿试者,怕不得等到头发都白了?
秦枫在应天府府衙中,奋笔疾书,亲自编撰此次府试的试卷。
为了选拔人才,一方面要应对未来的院试,不能让应天府选出的应试者倒在文化关上,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这些人拥有足够的执政处事能力,不能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这张卷子,不好出。
即便秦枫拥有领先七百年的理念经验,再加上这两年跟这个大明朝的充分融合,但也是费尽心思,才把一道道精心设计的试题编好,做好了府试之前的最重要准备。
……
秦枫忙碌于科举事宜的时候,朱元璋当然也不可能闲着!
科举再重要,也不会是大明唯一的事情,身为皇帝,朱元璋可没有秦枫的福气,能够暂时专注于科举之事。
所以,这事情还用再动脑子么?
什么档次,敢跟秦大人主政的淳化县,选出同样的人才数量?
尊重领导,这是几乎烙印在每个华夏人基因里的习惯。
因此,秦枫现在手里拿到的府试名单,一共两百九十三人,按照秦枫的规则,选出的这不到三百人里,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小的还不到八岁,最大的则已经超过八十。
这个跨度,是非常夸张的!
接下来的府试,就要从这不到三百人中,再次优中选优,选择真正德才兼备,并拥有执政能力的人,进入到朝廷组织的院试中。
通过院试,就是秀才。通过乡试,就是举人。通过会试,就是进士。
进士当中的巅峰人才,就会有幸走入金銮殿,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并决出状元、榜眼、探花,从此开启跨马游街,春风得意的开挂人生……
这些,都是自隋文帝杨坚开科取士以来的老传统了,后来又经女皇武则天发扬光大,形成更清晰的科举制度,沿用后世。
只不过,此次大明重开科举,因为人才匮乏,又因为是第一届,所以并没有时间去形成从秀才,举人,直到进士的这个过程。
首届大明科举,为了解决各地严重缺官的问题,大明皇帝朱元璋决定破格擢升,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能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院试到殿试的全过程,一战成名,从此青云直上,大放异彩。
不然,院试三年后再乡试,乡试三年后再会试……这样搞下来,黄花菜都凉了,朱元璋见到第一批殿试者,怕不得等到头发都白了?
秦枫在应天府府衙中,奋笔疾书,亲自编撰此次府试的试卷。
为了选拔人才,一方面要应对未来的院试,不能让应天府选出的应试者倒在文化关上,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这些人拥有足够的执政处事能力,不能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这张卷子,不好出。
即便秦枫拥有领先七百年的理念经验,再加上这两年跟这个大明朝的充分融合,但也是费尽心思,才把一道道精心设计的试题编好,做好了府试之前的最重要准备。
……
秦枫忙碌于科举事宜的时候,朱元璋当然也不可能闲着!
科举再重要,也不会是大明唯一的事情,身为皇帝,朱元璋可没有秦枫的福气,能够暂时专注于科举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