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沮授当时所预测的那样,东郡和东平郡的快速失陷,对济北郡的鲍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鲍信与刘岱的通道被彻底的切断了,现在鲍信是完全夹在袁绍与韩馥之间的一个风箱中的老鼠。

    就在鲍信彷徨无助的时候,韩馥的使者审配到了,当然,同时到达的还有袁绍的使者辛评,双方的目的无二,都是为了说服鲍信投向自己的主上,只不过,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

    辛评从袁绍那里领受的任务是胁迫鲍信投降,注意,是胁迫而不是劝服,也不是说服!至于为何袁绍要这么做,自然也不仅仅是的因为袁绍不爽鲍信,更多的原因在于袁绍不得不这么做,为的就是立威。

    现在袁绍正逐步的面临着世族日益骄横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跟袁绍的性格无关,而是跟袁绍的政策有关,袁绍的政策越是依赖世族,世族的气焰就会越发的高涨,如今袁绍也慢慢的感受到了灵帝刘宏当年的一些感受了。

    不过袁绍跟刘宏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刘宏当年小小年纪登基,本来就没有什么威望,后来又错误的信赖宦官,再加上被世族抹黑,已经是权威尽失,刘宏面前的路已经很窄了,除了忍气吞声做傀儡,就只有拼死一击。

    而袁绍则不同,袁绍现在威望正隆,因此,袁绍的选择更多一些,而袁绍出于稳妥期间,采用的还是比较温和的法子,那就是杀鸡儆猴,震慑那些心头有着过分想法的世族,而那些一贯与袁绍做对,并且抹黑袁绍的人,就是袁绍示威的对象,鲍信就是这么一个存在。

    因此,袁绍是不会对鲍信采用怀柔政策的。辛评即使觉得怀柔政策的效果会更好,但是他也不能公然的违背袁绍的指示,而且聪明的辛评多多少少的也能猜到一点袁绍的想法,更何况,连许攸和逄纪等人都没有就此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辛评就更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了。

    只是。胁迫鲍信主动下野并且不费一兵一卒就想拿下济北郡似乎相当的困难,因为韩馥的使者审配也到了肥城,辛评虽然立刻将这个消息汇报给袁绍,只是袁绍并没有进一步的指示。辛评也只好一条道走到黑了。

    当辛评为此无奈叹息的时候,审配正在以贵宾的身份与鲍信密谈。

    “鲍大人,我家主上乃是一片至诚相邀,若是鲍大人不愿意离开济北郡的父老百姓,完全可以继续留任。若是鲍大人不愿呆在济北郡,则主公辖下的郡国,大人可以任择其一而治之。”

    鲍信暗暗的叹了口气,看这审配信心十足的笑脸,只觉得很无奈。

    鲍信到底想要做什么呢?做周勃陈平一流的人物?还是只是想做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大汉官员?又或者还有别的什么想法?

    有些问题鲍信自己都回答不出来,与刘岱结好,是为了保护济北的安全,是为了抵挡来自袁绍的威胁。与袁绍结怨的根源来自何进,何进可以说是对鲍信有赏拔之恩。并且对鲍信相当的信重,可惜的是,何进死在袁家的算计之下,因此,鲍信对袁家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可以说。鲍信一直以来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就算是他积极的参与讨伐董卓,其实也是为了给何进报仇,直接害死何进的人。就是董卓。

    也因此,鲍信最希望投效或者投靠的是一个能与董卓敌对。同时也跟袁绍敌对的势力,说起来这样的势力还是不少的,比如刘备、孙坚、吕布等等,但是,这些人距离他都太远了,相对来说,韩馥也是一个选择,虽然韩馥没有公然与董卓放对,但是韩馥与袁绍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了,至少满足了一个条件。

    “正南,贵主上的条件确实公道,不过本官与袁家有怨,而且也希望能了结这段恩怨,本官以为,天下间欲置袁绍、袁术于死地者,恐非韩刺史。”

    审配呵呵一笑道:“鲍大人差矣,说句不敬的话,在邺城还有人能够跟袁家和解,并且不失其富贵者肯定是有的,但是唯独我家主公不能有这种想法。鲍大人试想一下,若是我家主公投效袁家,袁家将会如何待我家主公,想必定是想要除之而后安吧!或者,鲍大人觉得袁绍是一个胸怀宽广、包容天下之人?”

    鲍信想了想,倒也是这么回事,但是鲍信还有疑虑:“那么韩刺史认为长安与晋城的两位陛下,谁才是大汉正朔呢?”

    审配眼睛转了转,不大明白鲍信的想法,这事只能赌了,或者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会比较好?

    “鲍大人,此事乃是天家的家事,外人不大适合参与其中,不过我家主公以为,谁是正朔不重要,重要的谁对大汉有利,身为大汉的天子,当然应该以大汉的社稷和百姓福祉为重,因此谁对大汉有利,谁便是正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