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至20000赫兹,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只看到发声器,耳中却接受不到任何声音。

    眼下的情形,林轩能够判断出,是僧人的诵经声高到了极致,所以瞬间突破了自己的听力范围。

    既然发声,就一定有目标倾听者,那么僧人发出极高音,难道是要上达天听?念给远在虚空境界里的诸神、诸佛听?

    在专业理论书籍中,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处于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以至于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震生感。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虽然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至20000赫兹,但重点敏感区域是1000至3000赫兹。

    藏地寺庙中,很少有僧人诵经声超过40分贝,即便是在辩经场上,各寺庙弟子的声音也不会超过90分贝。

    林轩相信,此刻僧人的声音高度已经在180分贝以上,超过了春节时放鞭炮产生的巨大噪声。

    那是听不到的声音,超出了人类听力以及想象力的极限。

    如果不是在这种极度诡异的环境中,林轩也许会击掌赞叹僧人的超自然修为,因为人类的发声器官是不可能达到那种境界的。由此推算,僧人一定是在长达数百乃至数千年的修行中参悟了生命的奥秘。

    “我不如他。”林轩心底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一章》中说“大音希声。”

    意思是,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达到极致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

    老子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

    《王弼集校释》注“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众”即全体,“分”即部分;人们听到的宫音或商音等,都只是部分,而非全体。意谓有了具体、部分的声音之美,就会丧失声音的自然全美。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这和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见解以及“无为自化”的思想完全一致。

    此时此刻的情景,等于是僧人用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方式发出了人类无法听到的声音,那声音来自哪里去往哪里,都与人类世界无关。

    这一刻,僧人已经“非人类”,超出了地球人类的群体,成为“至大、至高、至美”的自然体。

    “那么,如此发声的意义何在?”——这是林轩关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嗡的一声,玻璃壁障上出现了一组奇怪的画面,像是一张显微镜下的植物叶片筋络图,又像是人体血管导引图。所有的淡红色线条都是弯弯曲曲的,连接方式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僧人转身,平举双臂,后背与玻璃紧贴着。

    林轩立刻发现,僧人的透明身体里那些血管,正好与玻璃上的线条无缝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