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边关巡视镇守是皇帝对连御风重任,但实际上,边关守将并不是连御风一脉的,定连御风在那边施展不开,做为一个守将,最少也得两三年时间才能跟手下将领建立起信任关系,将军队掌控在自己手中,这得是有战事的时候,在战场上一起弑杀过,无战事的时候,显不出主将之才更难以服众。

    而朝中局势恰恰相反,人走茶凉,新规不断崛起,过一段时间在回来有些人就把握不住了。

    皇帝想着过个一年半载的,再将连御风召回来,他在朝中声势必定要大弱,军中可能刚刚建立的那一点点人脉就要破掉。

    如此反复,可以制约连御风,不至于让他威慑到皇权,又不显得过河拆桥,再说了,朝中毕竟还是需要能臣干吏的。

    连御风虽然也有皇族血脉,但并非嫡枝,以皇位继承权来说,几十名嫡系血脉之后都轮不到他,真要因为一点猜忌将连御风彻底压下去,必然得在扶持一个新的权臣起来,新臣还未必会比旧臣忠心得用。

    皇帝想要做个千古明君,就得多想想,倚重有能力的重臣。

    这次事情太过棘手,机会若是能把握得住,就是皇帝登基以来,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有助于成为千古明君。

    毕竟替登基之后,诸事不顺,天灾*不断,天灾倒也罢了,防不胜防,非人力所能及,而皇帝登基之后最大的污点莫过于几年前对大荆的哪一场战役。

    主动发起进攻,死伤无数最后却惨败而归,几乎动摇帝位。那时候幸亏连御风又一次出谋献策,推行种种利民的新政,这才力挽狂澜。

    皇帝自问不是刻薄寡恩之人,只是身为帝王,该防范得还是得防范,只是猜忌也有猜忌的坏处,出了紧急之事。没有可靠之人商量。

    想当初。云州之战,连御风曾经劝说过,大荆内部不稳。但根基还在,而大周经过十多年休养生息,国力虽强盛,但到底还是有些不足。贸然进攻只怕不妥,不如在等等。等大周内部再乱一些,内耗得差不多了再图谋也不迟。

    当时的皇帝急于想要一件大功来平息朝臣们的质疑,也是初登大宝,雄心万丈。没有听连御风的劝说,反而听另一些想要急于建功的武将们说的。

    大荆刚刚结束了跟猛族之战,元气大伤。趁他们朝局不稳的时候进攻胜算才大些,若是在等几年。大荆休养生息得差不多了,朝局再一稳定,就不会再有机会,毕竟大荆所谓的内患不过就是几个不安分的臣子上蹿下跳,这种内斗跟百姓关系不大,并不太影响根本。

    最终皇帝还是听从了主战派的意见,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兴兵。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只区区一个云州他们就久久攻不下来,之前探子来报,云州守将并非什么出色的人物,声名也不显,还很年轻,说是出身世家靠父荫上位的那种,城中守军不多,集合大军突然进攻迅速拿下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可是看上去容易攻陷的云州事实上却没有能攻下,事先调查的也并没有什么错漏,大荆内斗不止,个人顾个人的,国家危难之际,他们还在勾心斗角以至于兵临城下,也不见有援军增援。

    他们唯一有错误的就是人,那个传言靠父荫上位的守将很是强悍,宁死不屈,硬是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死守孤城,最后更是来个破釜沉舟,引得大周军队入城,展开巷战,最后奇迹般的扭转局势,还将最先攻进城的大将斩杀。

    大周伤亡惨重,不能再硬拼下去,只能收拾残部败退回来。

    真是灰头土脸,皇帝这才意识到,当初连御风的进言有多么正确,连御风说他在大荆住过一段时间,据他的观察,大荆男儿看似软弱,但骨子里还是有一股硬气的,和平时期容易勾心斗角,但一遇到为难,便会有许多能人趁机崛起。

    当初击败猛族的赵博阳不就是突然崛起的新贵么?大荆国力不弱,也很有底蕴,不少名门世家都注重子弟的培养,赵博阳这样的人物指不定还有,只是多数人没有机会崭露头角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