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

    唐庄宗李存勖被乱兵射中,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时,不知他有没有后悔杀了郭崇韬,以及郭的女婿、自己的亲弟弟李存乂。

    亦或者后悔宠信伶人。

    那个伶人是来为郭崇韬二人报仇的,或许他早该杀了他。后来还有人说,这一切都是他另一个兄弟李嗣源的阴谋,但这些他都听不见了。他咽气以后,逃窜的伶人将乐器堆在他身上一把火全烧了。

    他死的时候身边近臣都跑得差不多了,只有王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个年轻人还在殊死抵抗。

    回头看到庄宗阖上了眼,王全斌、符彦卿等人大恸,然而望着兴教门越来越近的大火,哭过以后,他们也只能仓皇离去。

    李嗣源进洛阳,杀尽叛臣,郑重安葬李存勖,并于其灵前继位,是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已经六十岁了,看着李存勖后宫的上千美女,有心无力的摆了摆手,让她们各回各家了。

    柴荣的姑母便在其中。

    根据《东都事略》记载:柴氏回家的路上,有一日风雨大作,只好住在旅店等候父母来接。结果她偶然看见一个身材伟岸,衣裳破烂的男子从门前经过,便问店家那人是谁?店家说:“那是马步军吏郭雀儿。”柴氏对郭雀儿一见钟情,想要嫁给他,但她父母来了以后却很反对,他们说:“你是侍候皇帝的人,归乡后应该嫁节度使之类的大人物,怎么会想嫁此人?”

    柴氏认为郭雀儿总会有富贵的一天,将囊中钱财给父母留一半,剩下的打算资助郭雀儿。柴父柴母见没办法改变女儿的心意,只好作罢。

    后来柴氏便和郭雀儿在旅店中成婚了。郭雀儿是个苦命的人,小时候父亲是顺州刺史,顺州被破,父亲被杀。母亲带着他投奔潞州的姨母,路上也去世了。十八岁时投军李继韬麾下,李继韬为庄宗攻灭,他被后唐收编。磨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不幸的童年和数年军旅生涯让郭雀儿深知民间疾苦,以及天下大统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柴荣的成长深受他的影响。

    当柴荣来投奔姑父姑母时,年未童冠。那时郭雀儿与柴氏未有所出,遂将其视为己出,收为养子,改名郭荣。郭荣谨敏懂事,为了补贴家用,跟随邺中商人往返江陵贩茶。从那以后,江陵的山水间便常见一个卖茶的白衣少年【注】,骑着挂着褡裢的马,手不释卷。

    他究竟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少年时代已经无从追溯,只知他那时混入三教九流,游走于江湖。也许闲暇之时他也会想起父母吧?如果他姑父仅仅是个普通人,有朝一日他大概还能做回父母的孩子。可后来郭雀儿做了皇帝,且那时膝下只剩他一个儿子,于是对于亲生父亲柴守礼,他始终只能以舅舅相待。

    哪怕在他继承皇位后,也恪守法理和道德,一直都叫郭荣,从未恢复过柴姓。而他父亲柴守礼即便作为国舅见他也要跪拜,所以自郭荣当皇帝后二人便再未见过面。后来柴守礼公然杀人,有司上报,他装作没听见,以至于柴守礼与一帮当朝重臣的父亲在洛阳更加放肆胡为,被百姓称为“十阿父”。他为澄清寰宇不惜用刑峻急,却冒着为天下口诛笔伐的风险,在这件事上含糊了当,想必对于不能认祖归宗是有几分愧疚在里面。

    但事实上在他心里,郭雀儿才更像一位父亲。他对生父的感情更多出自血缘,以及当年家道中落,他送自己离家时转身揩去的一把泪。

    时间回到公元759年。

    李白乘舟顺着江水而下,来到如今郭荣贩茶的江陵,沿途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国号同样为唐,皇帝同样姓李,人们很难不将李白所在的唐朝与当今联系在一起。

    但这两者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前面在兴教门之变中死去的庄宗李存勖,他的父亲李克用是唐朝末年平定黄巢起义的最大功臣,是沙陀族人,本姓朱邪,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